呱呱美文网  - 为您分享正能量早安心语语录的句子

《死亡实验》观后感1500字(合集17篇)

admin

点击全文阅读

【简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死亡实验》观后感1500字(共1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在此,感谢网友“corinna90”投稿本文!

《死亡实验》观后感1500字

篇1: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刚才看完了电影《死亡诗社》很受触动,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看了开头,以为是很普通的校园青春剧,但是,整部电影在尼尔父亲出现在剧院那一刹那改变了。变得无比沉重。在我看到尼尔那无助的眼神的时候,在我听到他说nothing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要想尼尔那样,顺从父母的意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我们自己的思想呢?没错,父母们是爱我们的,是为我们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显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关于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较深,我也讲不好。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说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会签的,这是实话。我绝对不会像卡麦隆那样背叛诗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会为此而退学。我想,换了我,我也会踩在桌子上,大声的喊一声captain,my captain!我坚信John 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还有,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结尾和闻香识女人太像了!

最后用电影里面的一首诗来结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篇2: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我们被教条、被传统压迫成一种习惯,我们死心塌地变成现实主义者。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己的追求与梦想。这不单单是《死亡诗社》里存在的,作为198x年的电影它依然能够反映我们当下的社会。我听过看过很多西方文化,我也相信美国梦,因为美国的强大世界公认,而我们所处的教育就是封闭的、守旧的的事实。从198x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我想现在的西方社会肯定是充满开放和梦想的。因为她们很早就找到了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而我们国人是什么?教育、婚姻、工作,等级观念无所不在,人们盲目追求利益和物质,而且正渐渐地成为社会基本规律,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着。

幸好,有日渐开放的书籍和电影,在新青年中传播,我们才发现自己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祖宗为面子而在按部就班。

可惜,现在的我缺乏像古诗社那般热情,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所以我在沉溺在为接下来大家都在做的事而努力,浑浑噩噩过一辈子。我也清楚地知道部分先进者的反抗是无用的,他们的贡献只是给我们年轻一代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不敢做激进者,所以我会在当下这个时代心中保留这份希望,继承给下一代。

Captain!My captain!He told me, size the day,do whatever you want。及时行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是我的船长,我虽然已经老去,但一辈子还很长,我还在未知的海洋探索自己的命运。

篇3: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一直以为所谓“活着”就是有呼吸,心会跳;一直以来也不曾懂得何为“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

但他却活着”。直到今日,在影片《死亡诗社》划过我的眼球后,这些原本坚固的定义“土崩瓦解”,曾经的不解如今也豁然开朗。突然明白,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亦可以如此“死亡”。

“死亡诗社”乍闻之下,另我毛骨悚然,但无奈于作为一个学生的责任,我怀着恐惧与期盼的.心情打下那几个字快速的按下enter键,画面定格的刹那,眼不自觉的闭上,再缓缓的睁开,看着一幅幅清晰地画面,没有丝毫骇人的场景,心也随之回归到原来的位置,随着画面不停的更换,或明或暗,人也跟随它的节拍而动,或喜或悲,不觉间时间滑向终点,宣告它的结束,但脑海里却仍停留在:陆续高耸的学生们口里都喊着一句似无意义有富含深意的一句话“噢,船长,我的船长”,心里顿时波涛暗涌。

是他,那个叫做“基丁”的老师让我十几年来第一次审问自己存在的意义,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按照贯有的方式“活着”,从来不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因为它早已在脑海中定型:本来就这样。也从不曾想过最终的目的,只因别人都如此,即使自己根本就不想这样,但也得努力让自己与别人平行或相近。现在想来这是多么的悲哀!哲学上说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事物,曾经深信不已,但如今看来或许它或许不能那么绝对,就像人一样,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却有那么多人相:都用着同一种方式在活着,只知一味的向人看齐,从来不问问自己那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或许是从不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个人竟不知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那他跟死了有何区别?是他,基丁,让我明白其实自己是“特别”的,我有我自己的人生轨迹,拼尽所有为的只是得到一个与别人同样的东西,而它却又本非己欲的东西,那样的人生不值得喝彩。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延续,他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虽有碰撞但不纠缠,始终向着自己的方向就像一艘航行的船,目的地或许是千万条船的,但走过的路始终是不一的。基丁老师或许是希望成为学生们的“船长”带领他们寻找航行的方向,但路终究还是靠他们自己,他或许成功了,因为学生们都勇敢的冲破了学校引以为傲的规则,向着自己的渴望出发了;但似乎他又失败了:尼尔虽不顾一切为梦想踏出一步,但终究他敌不过父亲的心中的传统,选择绝望的结束本该华丽的生命,然而活着的人又将如何呢?其实对他们而言“死”并不代表什么,或许还是一种解脱,别忘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原来,毕竟学校的“历史”悠久,他们能否抵挡住浓厚的传统气息的裹挟,这将是个难题。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来吧,我的朋友,寻找更新的世界尚为时不晚。我决心已定,要驶过夕阳的尽头,尽管我们不再有昔日的伟力,可以震天憾地,我们仍然有着同样的英雄般的心,时间和命运使它衰弱,但坚强意志仍在,去拼搏,去探索,去发现,永不屈服。”

篇4: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篇5: 死亡实验观后感

刚看完一部叫做《死亡实验》的电影,虽然结局有些仓促,但是回头想想整个过程,不由得打起寒战:人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电影讲述的是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类心理,公开召集几十名志愿者参加实验。实验场所是一所监狱,监狱里面布满了摄像头和红色的警报器。志愿者被分成狱卒和罪犯,并以不同身份生活2个星期,最终能够赢得必须的报酬。在实验开始之前,所有的志愿者都被告知,任何一个人退出比赛或者没有按照预定身份的规则行事,警报器就会想起,预示着试验失败,并且所有人得不到任何报酬。此外,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还被告知所有的人都不会有人身安全的问题。因此,两个星期的监狱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看似十分简单的生活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其自然。无论是“狱警”还是“罪犯”都是不曾相识的陌生人,但是,当他们真正踏上这样一条路之后,人的本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由于为了能够得到那些报酬,“罪犯”务必按照“狱警”的条规生活,如果他们不遵守,“狱警”能够采“适当的”惩罚。但是,那些“罪犯们”根本就不明白这样的规则存在,于是矛盾产生了。

“狱警们”开始慢慢地站在警察的位置来对待那些“犯人”了,由于法规和报酬的诱惑,他们把报警器供奉成了唯一断定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要红灯不亮,就代表他们对了,就代表他们能够变本加厉,以致最后有一名“罪犯”被打死。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想到,同为受试者的“罪犯们”也有尊严,也有不被压迫的权利;他们一忍再忍,最终爆发进行反抗……

电影终归是电影,添加了很多感情色彩,但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想想此刻的社会,不就是这样吗?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处在这个星球上的,要不然法律为什么要挂上天平而不用建筑吊车呢?但是偏偏有很多人,当被赋予了某种职位之后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什么事情都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摆出一种俯视的架子,以求他人臣服。殊不知这样反而更增加了他人的反感,甚至于反抗心理。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到前几天看到的一个视频,是某省的一个类似于才华展示的评选:一个从小学习舞蹈的女生在大舞台上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台下坐着不明白哪里请来的非知名评委。舞蹈结束后,一个男评委问演员:你小时候是不是补钙补多了?(那里有必要解释下,评委问这个问题的用以是想说演员的动作比较僵硬,但说实话,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演员的动作很好!)

这是个什么问题?跳舞跟补钙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真的是不愿意爆粗口,但那个评委真的是TMD的NC!自己感觉自己是个东西吧?有本事你来跳一段啊,嫌别人僵硬,你就来一段不僵硬的,让大家都看看。是个什么东西!作为评委,你们就是给演员或者说参赛手的缺点加以点评,对他们的有点给予赞扬的人。不说别的,你觉得演员动作僵硬,直接说出来不会有任何人怪你,你却在那说别人是不是小时候补钙补多了?可想而知此刻的选秀评委都是些什么玩意?(当然那里也有好的评委。)投资商给了你们这个权利不是要你们用这个身份去欺压爱好艺术的人们的,学会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就是个人内在人性的体现。

都好好想想自己此刻的位置吧,看看自己身边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结婚的时候发了邀请函却没人去,难道都是人心冷漠吗?相信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同等的尊重!

篇6: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讲的是美国一家实验机构用真人进行了一次心理科学实验。他们用高酬劳作为诱惑,找来二十个普通平民,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八个当狱卒,十二个当囚犯,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类似监狱的环境中,来模拟两周的监狱生活。“囚犯”被监禁而且务必遵守制度规定,“狱卒”则务必用制度维护那里的秩序。

实验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其中包括不得进行人身伤害,一旦有人违反规则,实验立刻终止,所有人将不能得到任何酬劳。

实验开始时,罪犯们对自己的主角感到新鲜好玩,而狱卒则对自己的任务十分认真和紧张。之后狱卒开始进入主角,动用权力维持秩序。状况很快变得让人不可思议。让人震惊和不解的是,那些手握权力的平民狱卒一个个变得凶狠、残暴,毫无人性起来;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所有囚犯不堪暴力折磨,起而反抗。

实验期间当有人被狱卒迫害至死时,实验的管理人员虽然能透过监控看到,却并未如约结束实验,继续让模拟监狱里的“狱卒”和“囚犯”斗殴冲突,直至更多的人在冲突中接连丧命,才打开密封的模拟监狱。当室外的阳光从大闸门外洒进来,实验的狱卒和囚犯开始回到现实中,意识到这是一场实验,大家都是被实验的对象,才丢下手中的器械,停止打斗。

影片最后每个人都领到了实验机构承诺的薪酬,但是没有一个人感到开心,而是陷入了沉思。

观看影片的全程,我的情绪无法表述,悲痛,愤怒,无奈,莫名,都不确切。我只是不断地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好端端的人,变成了野兽;从人性到兽性的蜕变,是那样迅速!其中只有作为囚犯的男主角还是清醒的,不断保护着弱者,唤醒当了狱卒的同伴的良知。在个性的环境中,才更需要人性的清醒,懂得换位思考。如果影片中的狱卒多几个能想到:如果我当初被选为囚犯,狱卒这样对我,我会怎样?是不是这样人摧残人的杯具就会避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在描述他理想的社会时就说过,我认为这个也是我们此刻建立和谐社会所需要推崇的一种理念。生活中碰到亟需援手的人或者事,我们在犹豫的时候是否能够想,如果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受到这样的对待或遭遇,我们会怎样做?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如果别人对我伸出援手我会怎样?

换位思考,是博弈论中的精髓。运用在生活中不仅仅能让生活充满人性的温暖,让社会更和谐。运用在工作中也是十分有益的:公司内部,领导与下属互相体谅,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对外,站在对手的位置推断其思考的重点和下步的举措,不仅仅能掌握主动,且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争取利益。

篇7: 死亡实验观后感

这天看了《死亡实验》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剧情是描述了一次群体实验,把实验的人分为两组,一组是囚犯,一组是守卫,在实验中大家都务必按照规矩办事,守卫要尽忠职守,囚犯也要服从规矩,并且不能使用暴力。但实验在人与人之间不断的接触摩擦,最后实验失去了控制,守卫的权力欲望越来越膨胀,囚犯也对守卫的压迫越来越反抗。最后从个实验变成了一场惨剧。我觉得这反映了人的一些特点。

一、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控制欲望将会越来越膨胀,最后会迷失自己的初衷。这反映在了高居官位的很多干部,有些干部掌握了对别人的绝对权力,他能尽忠职守不迷失自己,这需要很高的自我的控制潜力,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当领导,没有自我控制潜力的人即使但了领导,最终也会走向杯具。

二、有压迫必须会有反抗。任何群体中但被压制到必须的程度,反抗的表现将会越来越明显和尖锐,适当的管理人群暴力不必须是最好的办法。使用暴力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死亡。

三、除非人人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否则不可能存在平等的社会秩序。特权思想就是这样产生的,就是因为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上位必定会构成支配下位的态势。

人是十分有智慧的动物,现代人的社会其实只是原始社会或是自然的一个形式的升华。形式不同了,但实质与自然法则是一样的。

这天写了这些就是期望自己能记住这些。人性的本质。

篇8: 死亡实验观后感

昨晚看了电影《死亡实验》,进而有幸了解到作为该片创作来源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一些状况,脑子里久久不能平静,胡思乱想到天色发白才迷迷糊糊睡着。十分棒的体验,在那里要感谢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实验组,感谢影片的主创人员,感谢这些思想领域的探索者和传播者们,为人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向他们致敬(注意,“他们”不包含CCTV、MTV、CHANNALV、SUV……等等)!

影片对真实事件本身作了不小的改动,重设实验参与者的社会背景并围绕之做了超多铺垫,使人物形象更接近我们的时代且人物性格更具典型性。这些艺术处理对于商业片的运作来说是务必的,但也使影片与原本严谨的科学实验产生了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很多看完之后不及深入背景的朋友感到无法理解,甚至认为看了部情节完全反常完全不贴合逻辑的大烂片。这种观点阻止了大家对事件做进一步的思考,让我觉得十分的可惜,于是有了写这篇东西的想法。相信大家只要看一看相关资料,就能更清晰的把握影片所要表达的资料,就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影片所要表达的,正是津巴多教授斯坦福监狱实验及后续实验所揭示的: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力,比多数人想象中要大得多;而集人类智慧与力量之大成的制度,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背景,更是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也即人、环境和制度三要素说。(先容我做个小小猜测,本片就应和最近奥斯卡奖提名呼声很高的电影《阅读者》存在某种联系,就像当年的米尔格拉姆实验和耶路撒冷审判。这也客观证明了哪怕再丑的失败,只要我们正视,那都是成功它妈,至不济也是个后妈。)到那里我们会给自己提出些问题:第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对分歧较小,能到达目的才是好制度,站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这个目的能够简单概括为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个人和团体的状况过于复杂,在此不做为重点讨论,下同)。第二,如何甄别好坏?即当制度驱使人与环境发生什么样互动关系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最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谈谈我所理解的先贤们的各种答案。

在被普遍认为东方文化中更纯粹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道家学说中,老子根据“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点,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认为人与环境是对立的,只有尽量减少活动或仅顺应环境而动才能到达长治久安(请参考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无为”发展到“无用”.老子说吃饱了没事做就上山捡捡废柴吧,庄子说忒麻烦直接把自己当废柴不完了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思维所能到达的终极尺度上,事物起于0和1,归于0和1,其中变化的过程不可琢磨且不必琢磨。道家以简明的世界观最先吸引了我,又以同样简明的方法论最早让我感觉无以为继。因为这种望天收混吃等死的论调存在明显的悖论:假如不能甚至不想去突破0和1及藏在后面的“道”,哥整天活得像个鹌鹑似的鸟人又是何苦来哉?再假如,有一天外星人来侵略,难道我们就拿着条草绳结站在家门口喊老婆和牛魔王出来看上帝(同样参考潘多拉星人的遭遇,但保留达叔的配音)?对照三要素说,道家基本无视人与制度的用心作用。那“经世致用”的儒学呢?

孔子看着他老师挖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他退学了。这位聪明人从此再没望坑里看一眼,甚至都不打坑边过,走完全相反的方向(也怪坑挖得太大太深了)。别人问起他,他说:我想象不出龙是个什么东西,我看我的老师,就像龙一样……别跟我提0和1,子不语怪力乱神,哥忌讳这个!出世不行是吧?咱就来入世!小国寡民不行是吧?咱就来大国众民!可怎样把人都变成一条绳上的蚂蚱,让他们不各走各路呢?好办,先来个“仁”管上自己,再来个“礼”管上别人!啥叫“仁”忠恕。拳头比你大的你要服气,心服口服谓之忠;拳头比你小的你要大气,他们都没了,你就变最小的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谓之恕。啥叫“礼”光自己“仁”不行,还得教化别人也“仁”,都带3000学生极限了,老湿我实在不给力啊,得让他们一个管上一个。天下是国,国下是家,家里是老子和儿子,老子要能管住儿子务必要提倡孝顺,等儿子管儿子的儿子的时候就好办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上之后大儒们的润色修补,老湿也功成名就得其所哉了,天地君亲师,貌似真的河蟹了耶!可惜孔子聪明,其他人也不是笨蛋,“刚、毅、木、讷,近仁”,不就是傻老冒麽?各自揣着各自的小九九,不遗余力的让别人行仁给别人教礼,教来教去就成了礼教,盛产冒充傻老冒的暴君、骗子、强盗和真

正的傻老冒,偶有几个脱俗的,也难免沦为大暴君、大骗子、大强盗的陪衬。就这一群的真假傻老冒每每和真正凭拳头说话的少数民族兄弟交流感情,每每弄得满脸桃花开,只是少数民族兄弟最后弄明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明白怎样已经混成这个群里的领军人物了。到了宋朝的时候,实在罩不住了,怎样办?不能砸自己招牌,老湿说的务必是有道理的,不仅仅有道理,务必更系统以提高公信力。于是存天理,去人欲,结果更是去了弱势者的尿性,却依然存不了强势者的人性,后几百年更是惨不忍睹。对照三要素说,儒家刻意回避人的恶的特质论,是遗老遗少们杯具的根源。

其他诸子及之后东方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政治、宗教思想,就应也能够用三要素说的尺度来做衡量,在此不做赘述。西方文化更是我所不熟悉的,从这个主义到那个主义,从这个论到那个观……在我看来,哲学对他们是只合在学院里研究的一门学科,对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远不如自然科学,甚至不如宗教神学。尤其在《进化论》出现之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便成了金科玉律,所以他们的生产力总是比在我们这儿更能决定生产关系。即使之后大放异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光芒也仅限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大的制度没有什么影响。不可否认人类物质礼貌在现行西方文化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进化论》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变得更加崇尚力量的同时失去了替他们承担原罪的信仰。而且不管其最终是否科学,如果“适者”所考量的不是整个人类社会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必将导致更多反人类的暴行。这就应说是人们忽视了制度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纵观这些答案,总是离不开一个问题: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很多人各执一端,很多人认为人具有两面性,我同意后一种说法。就像事物存在引力和斥力,善恶就应能够被认为是人对不同外部变化结合自身状况后所做反应的两种不同倾向。善属于分享、合作、创造之类的反应,它的完美体验经过反复强化,构成包括感情、亲情、友情在内的各种爱与情感。恶属于占有、对立、毁灭之类的反应,如在应对不可化解的危险时的反应,我认为那里所说的恶并不是邪恶,正如武力并不等同暴力,只是因为对力量、速度、掌控力的追求容易使人陷入狂暴,沦为邪恶。对善和恶的体验都会使人过度沉迷,造成行为的偏差。如果有一种制度充分尊重并发展这两种潜力,又设限制使人不会沉溺其中,大抵能称为是好制度了吧。

积累不够,知识结构也有问题,难免错漏和词不达意,算是抛泥坯引砖和玉吧。相信有一天,我们能不恐惧不狂躁,不卑不亢的走向充满未知的无限永恒。

篇9: 死亡实验观后感

《死亡实验》观后感

上周,上社会心理学课,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死亡实验》。下面先讲述一下大概剧情:科学家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扮演狱卒和囚犯的主角,来模拟两周监狱生活,这些人都是平凡而友好的人,实验开始前还相互开玩笑。用二周的时间来完成实验任务,每人将会得到4000马克的奖金,很诱人。来参与这项实验的人的目的很复杂,有人觉得很搞笑,有人是需要钱,有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人...

实验开始时,大家都嘻嘻哈哈做游戏,之后狱卒开始用权利来维护监狱秩序,发泄私人情感,而犯人也开始对狱卒实施报复,进而整个监狱陷入失控状态......

这是由一个真真实实的实验改编而来的,其中80%以上都是贴合事实的。实验刚开始一天大家相安无事,但是随着时间的加长,实验者都成沉浸在狱卒和囚犯的主角里,咋送忘记了这仅仅是个实验,狱卒们闲着无聊就像做点“体罚”吧,找点乐子。然后矛盾就此展开了,他们的任务,是维持监狱秩序,让囚犯服从他们的管理,为此他们不惜对囚犯施虐,让他们赤身裸体站在牢房外,用身上的衣服清洗厕所,将不服从管理的囚犯关进“黑箱子”........而囚犯似乎也逐渐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者说他们调整自己服从狱卒们的命令,不敢有半点反抗,完全陷入沮丧和麻木之中,甚至出现了心理紊乱!有的被关了三天以后出现惊恐,有的被关了五天以后出现了遗尿,而另一个人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不停的啃手指.....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如此令人惊讶的结果呢?令人深思。看了这部电影,不禁会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呢?战国时的孟子就曾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他以性善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仁政。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性恶论一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所有的善都来自后天的人为。

引发人性变化的是权力的赋予,权力这东西能够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充满了诱惑(金钱的驱使也是人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给了伯瑞斯一个发泄对生活不满的途径。透过伯瑞斯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是个失败的人,可能他并没有没美丽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一切掩饰都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身体发臭,生活一团糟,伯瑞斯的不幸也就成为了一条潜在的导火索。而77号成为点燃这条导火索的人,成为了矛盾爆发的根源。77号的挑衅为伯瑞斯找到了一条宣泄的途径,其实77号是博士特意安排的一个人物,没有他实验无法继续。77号不断制造新的矛盾冲突,因为只有狱卒和囚犯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实验才会越接近真实。如果实验一向大家相互尊重则相安无事。同时狱卒也在必须程度上获得必须快感。矛盾爆发开始于82号不能喝牛奶,而狱卒偏偏要他们吃完。狱卒的权威得到挑战,如果82号不喝牛奶则会使狱卒颜面无存,而77号的所作所为也极大的惹怒了狱卒们,使他们十分难堪。经历了这次**,狱卒们变完全投入了自己的主角,伯瑞斯俨然是一个标准的狱卒,77成为了反叛的代表。

篇10: 死亡实验观后感

这天看了一部电影《死亡实验》,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资料是科学家招募了一群人,进行了一次实验——在封闭的环境下,时间为两个星期,这群人被赋予两种主角,犯人和狱警,期间对双方施加压力,以观察人的心理变化及行为,规则是期间双方均不能发生暴力行为,否则将会被勒令退出实验,得不到最后的钱——4000马克。于是杯具上演了。

心理学的东西我不懂,但总体给我的感受就是“阴暗之下,必有妄为”。

片中,最开始的妄为就是发生在没有摄像头监管的状况下,男主角被众狱警施虐,其行为包括剃头,向男主角身上,尤其是头上撒尿。哪怕是其中胆小怕事的狱警,也做了上述事情。可见环境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可怕。然而,片中的主办科学家并没有对其经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尽管他发现了其中的蹊跷,他所做的只是把负责监视的人员臭骂了一顿,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而可怜的监视人员并起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因为他没有所谓的干预的权利。

这是杯具的开始,因为一开始的妄为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然后妄为接二连三的发生了,杯具接二连三的上演了。从一开始的男主角单独受辱,发展到2人,3人,最后涉及到整个群体,哪怕是从正常的人眼中看,并没有犯任何错误的犯人。脱衣服罚站,殴打,辱骂……妄为逐渐升级为强权,强权压迫着一切人,包括尚未被妄为侵蚀干净的狱警。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因为强权已经构成,同时,妄为升级为丧心病狂,狱警开始扫除异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谓的异己被清除干净,所谓的受压迫者情绪已经到达极限。

暴动与丧心病狂的压迫开始发生,死的最早的,最受折磨的,永远都是最老实,永远都是从一开始就受压迫的人。犯人最后暴动了,而暴动却被强权暂时的制止。丧心病狂的狱警们开始得意了,同时他们为了抹灭所发生的一切丧心病狂的事情,并且让主办方赞赏,他们开始强行压迫主办方的下层人员,监视员,参与进来的医生,因为他们会坏了他们的事,正常的“丧心病狂”的事。呵,事态继续升级,受害者进一步从下层升级到上层。

监视员成了犯人;狱警中心地善良的人也成了犯人,且被痛打;参与的医生成了犯人,且在又一个阴暗下,被强奸未遂。

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主办方已经彻底发觉不对劲,他慌忙试错的赶到现场,想要停止发生的一切,但已经太晚太晚了。他遇到了丧心病狂后又担心受怕的狱警,然后被恐惧下的狱警一枪打中。

最后警察涉入,带头的狱警被逮捕,主办方被逮捕,他们都理解着指控,但是最后的最后还能是怎样样呢?所有的妄为依然会继续,妄为依然会升级成强权,然后是丧心病狂,最后又是上述的结局,如此循环,可笑可笑。

篇11:关于《死亡诗社》字观后感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的成长历程。

基廷老师是这部电影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人。他从威尔顿预科学院毕业,后又回到该学院教书。威尔顿学院一向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育学生的,而基廷老师在授课时却一改学校的常规,他在上课时让学生撕掉书本上的页码,不让学生被书本的内容所禁锢,他让学生们大胆地去想象,培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可以说,基廷老师深刻地影响了这群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们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师难能可贵的在于他教育有方,从他第一节课让学生们撕掉书上的页码,到他让学生们聆听照片的声音从而珍惜时间;从他告诉学生们可以亲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让学生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并大声地在课前朗读;从他让每位学生站在讲台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学生们一起比赛橄榄球。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他倡导规则内学生应该自由地去想象,去表达,去追求的思想。我觉得这就是诗歌的本意,也由此,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是老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电影的答案是让学生敢于超越前人,是不循规蹈矩,是向往自由。自古以来教育该是怎样的,我说应该是因材施教,从没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不过我更赞同电影的观点,如果让学生在课本的内容中学习,那就像是循着前人的脚印前进,这是徒劳无获的,诗歌是表达作者想法和内心的,假如往前推几百年,那时的文人写诗也有课本教吗?结果显而易见,唯有遵从内心才是最好的诗歌。

电影的结尾,基廷老师因为尼尔的自杀牵连而被迫离开学院,在他临走时,班内的学生们用曾经他教他们的一样,站在课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万千,老师走了,但也许更多的人能找到学习之道。

篇12:关于《死亡诗社》字观后感

《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成长、梦想、挑战传统的电影。这类片子可能票房不佳但口碑肯定不错。看完后我想到了法国《放牛班的春天》,德国《浪潮》,美国《半个尼尔森》以及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欣赏《死亡诗社》,应当对比着来看。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电影的中文译名,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朗诵已故诗人作品的团体”如果结合内容来看应当译成“春风化雨”更为恰当。“死亡诗社”这个片名固然吸引人,但却并不贴切。

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新来的老师基廷,他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于是学校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恰如《放牛班》中的马修老师,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改变学生,虽然很努力,也取得了成效,但是迫于学校施加的巨大压力,他也不得不和基廷先生一样离开学校离开他的学生。马修老师捡起从窗口飘出的纸条,学生站上课桌向基廷老师表达的致敬的场景,无不令我动容。

说下去,就绕不开应试教育这个沉重的话题。虽然不只是我们独有,外国也曾经历过。但是当他们在讨论该怎么塑造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时,我们的电影只会讲普及乡村教育,甚至编造青春期发生的事。说起来每个人滔滔不绝,却始终不敢将镜头聚焦问题的源头——教育体制。

基廷先生不满当时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撕教材。他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大声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由于之前看过《浪潮》,我一直担心他们的死亡诗社最终会扯起反体制的大旗,如浪潮般席卷校园,走向失控。任何的教学创新必将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虽然美国人并未那么疯狂,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尼尔的死或许在意料之中,但在我们看来却见怪不怪,毕竟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少。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在无形中把孩子赶上了悬崖。逼急了,也就一死了之。

孩子在长大,时代在变,然而对孩子的培养方式仍旧停滞不前。《三傻》中的兰彻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死记硬背,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动法兰与拉杜去勇敢追寻理想。十年后,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现实中的教育,往往是要把我们塑造成符合现实所用的人,学生不过是送进流水线加工后再送出去的产品。这样的教育不是要让我们去改造世界,而是要教我们习惯了被世界改造。民众的愚昧需要用教育祛除,但是面对眼前的教育,你却只能呼喊:“Oh ,captain ,my captain!”

电影中有个情景,查理偷偷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学院向女性开放,校长开大会想要揪出他。在寂静的礼堂里突然就响起了铃声,查理拿起一部电话,可爱的对着校长说:“先生,上帝给您打来的电话,他说学院应该招收女学生!”我不禁欣然一笑,也正如兰彻公然顶撞校长“病毒”,质疑他的教学方法。他们都勇敢地迈出了那一步。窃以为,一个人的成长,应当伴随着其人格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必定经过思考,并且敢于担负责任。这恐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吧!千万别以为循规蹈矩一点,“现实一点”,你就会得到这个世界。“而今真正改变世界的人,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处在常态分布内的灰色大多数,而是那一个个不愿意默默地、绝望地生活着,而纵身一跳,站到桌子上头,去另眼看世界的人。他们的名字叫异数。”

电影最后定格在了基汀先生站在门口向学生道别,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或许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基汀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一条道路西方走了几个世纪,普世价值深入人心,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一口吃不成胖子,教育的千般责骂虽不为过,但一切还需慢慢来。

基汀先生曾朗诵弗罗斯特的《孤独的船长,你好呀!》,“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他的教育宛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留在每个人心里。我喜欢基廷先生,有谁不喜欢生命的欢乐和心灵的自由吗?他让我们这些活死人看到了诗与真。这就是他能够做到的,一个先知和堂吉诃德,一个永远要立志在暴风雨中航行的漂泊者。

哦,船长,我的船长!让我拥抱你!

篇13:死亡与诞生作文1500字

死亡与诞生作文1500字

1964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历3月26日)中午,人们刚吃过午饭。安庆怀宁县高河镇查家湾查振全查裁缝家传出了一阵清脆嘹亮的婴儿啼哭声。当赤脚医生拍打着男婴的屁股,向门外等着看热闹的人群道喜时,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终于舒了一口气,究竟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猜测随着分娩的结束有了确切的答案。

这个男婴便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诗人海子!

随后,男婴诞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查家湾的每一个角落。这给了初春的查家湾村增添了一缕新生的阳光。

倍觉温暖的还是查裁缝。而立之年的他,在养育子女方面已受过两次重大的挫折,他内心的隐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为了家庭,为了繁衍的生生不息,查振全和妻子操采菊强咽着几年来的苦水。这苦水里渗透了艰辛与无奈。

六十年代的安徽农村,他和妻子的婚姻算是晚婚,但他们的结合是幸福、美满的。当时生活条件的恶劣程度让人难以想像,三年自然灾害夺去了千千万万个生命。在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女儿的时候,本身并无育儿经验的他们不但成天要为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劳苦奔波,还要照顾多病缠身的老人,女儿当然不能被悉心照料。长而久之,幼小的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症状。当地的赤脚医生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尽管这个孩子被打了许多针,吃了不少药,她的身体还是每况愈下,不见任何好转。

两岁的时候,可怜的孩子终于走完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段历程。

她像一颗流星,命运只把她暂时托付给了查裁缝夫妇。痛苦的是年轻的查裁缝夫妇,两年的柔情呵护让他们对这个孩子的感情难以割舍。

邻居老人将这具可怜的病尸简单地包裹了一番,用筐子送到村外的一座土山坡,做了草草的掩埋。

在当地农村,人们把这种太早夭折的'孩子称为“花生鬼”,他(她)偶然来到人间,给人间带来苦难与不幸,他(她)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最终归于土地。

也许,这个孩子的灵魂不属于查裁缝夫妇。现实生活的窘境不得不时时打击着年轻的他们。作为家里的主人,查振全精神上的压力更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封建落后的观念延续了几千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一种,这种观念在普通百姓的心里根深蒂固。

查振全夫妇也不例外,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孩子诞生在他们家,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孩子。这样可以慰藉病重中的老人,用“喜气”冲刷走老人身上的“病魔”。也许,“冲喜”的思想意识在孝敬的查裁缝头脑中占据了生育观念的首位!

他们烧香拜佛,乞求上苍的恩赐。

不久后,他们如愿以偿的有了第二个女儿。

而命运总是喜欢和他们开天大玩笑。这个更加短暂的生命只是在他们的眼前轻轻的晃动了一下,夫妇俩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楚襁褓中她娇小的面容,一天后它便迅速“撤离”人世之间。

这个“花生鬼”似乎更会恶作剧。在那样艰难的环境里,操采菊十个月小心翼翼地怀胎,分娩的痛苦都足以让她珍惜这份深厚的人间感情。而现在,失去孩子的母亲只有强压着内心的巨痛在床上小声痛哭。

她不能嚎啕大哭。

查裁缝不忍看见妻子和老人悲痛的面容。但是,他是家中惟一的一根顶梁柱,必须为全家人的生计大事着想。

他不能倒下。是男人,必须强忍着一切生活的不幸和挫折奋斗下去!

白天,查振全仍要下地到田里干活挣“工分”养家糊口;晚上又要为村里人加工衣服,挣得额外的“工分”。劳动时间被无节制地向外扩张。偶尔,忙里偷闲时,他也会抽两袋旱烟,以解心中的无奈与郁闷。他知道,自己要是崩溃了,全家人都得要跟着遭罪。

他承担的是全家人的双重口粮———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口粮。

而现在,这个男婴的降生,让他喜出望外。查振全焦急的心在不安中有了一种胜利的喜悦,他相信,这个精明的小家伙就是上天赐给他们全家的福音。他想要用尽一切办法来精心照料这份上天的恩荣。等待他的是他将要用无尽的汗水和血泪换来查家香火的兴盛。

篇14:财务管理实验实验心得体会1500字

1.2资产负债表分析

1.2.1资产负债表分析的基本原理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个特定日期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财 务状况。对其资本结构分析,可以判断其结构的健全和合理与否,可以看出其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稳定与否。

1.2.2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具体分析

图1 紫鑫药业近几年资产结构趋势图

从上面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紫鑫药业的资产结构组成当中,流动资产从稳定在41.92%~48.23%之间忽在飙升到82.16%,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也是从52.59%~39.52%,到急剧下降到10.02%,流动资产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增强,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强。另外,固定资 产比例减少,说明其在缩小规模,将会影响到公司以后的获利能力。这种变动是

否符合行业变动趋势,结合康美药业资产结构趋势表和图,我们可以看出其流动资产在54.23%至73.66%,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虽处于下降 趋势,但稳定在20%至30%之间;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相比之下,更令我们想知道紫鑫药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变动的原因。 因此,我对紫鑫药业的流动资产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细分,把分析重点放在20 上。

1.2.3流动资产结构分析

在公司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应收债权和存货三项最为重要。一般而言 公司持有货币资金的目的是支付,债权和存货是为周转准备的。

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紫鑫药业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也是由48.30%下降至30.51%,在2010年又突然上升到66.72%,平均比例在50.32%,占流动资产一半以上;应收账款相应呈反向变动,由29.87%上升至39.94%,在2010年却突然下降到6.59%,平均比例在23.98%;存货所占比例不大。我们再来看看康美药业的流动资产结构,货币资金也是由71.31%下降至57.12%,在2010年升 到59.89%,在货币资金变动趋势上,紫鑫药业和康美药业是一致的,但在应收账款上,康美药业都是呈上升趋势,平均比例在7.18%,所占比例不高。相比之 下,紫鑫药业应收账款是较高的;再看存货,康美药业的存货所占比例平均在20.48%,持有一定存货。在整个同行业中,紫鑫药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平均 百分比在药品制造业同业中位于最高水平,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而存货占流动资产平均百分比在药品制造业同业中位于最低水平,低于同业平均值近2陪。那 么是什么导致2010年的流动资产的剧增?货币资金的大量持有,是否与应收账款的收回、存货的销售有关?若这笔资金的增加是与收入有关,因涉及人参业务 暴增的话,那么,显然,以紫鑫药业低于同业平均值近2陪的存货是不可能带来那么大的现金流,在附注上我找到了这样的解释,货币资金期末数较期初数增加 131,209.50万元,主要原因是本公司本期非公开发行 A 股普通股募集资金

98,799.99万元所致,其真实性还有待考核。2010年货币资金剧增,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规模的缩小、应收账款的减少、存货在同行业所占流动资产如此低,这 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实在令人怀疑。这很可以存在虚构收入问题。因此,把分析重点放在了2010主营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对主营业务和应收账款进行了进一 步分析。

药品制造业流动资产结构的同业比较

1.2.4主营收入分析

紫鑫药业业绩暴增是否暗藏玄机?“人参神话”是否属实?我们来分析一下 主营业务的主要品种的收入情况和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情况。

1.2.4.1主要品种收入分析

从阅读紫鑫药业五年报表附注中统计到,在紫鑫药业的主营收入中,主要是 依靠四妙丸、活血通脉片、醒脑再造胶囊、肾复康胶囊、六味地黄软胶囊、补肾安神口服液六种产品的销售。如表所示,收入约占主营业务的一半以上,但在 2010年,六种品种在主营业务中的支柱地位却完全改变了。人参业务的涉入就已占了主营业务的55.92%,“人参系列产品”销售带来了主营业务3.60亿元 的收入。这样大胆舍弃主业,将大量资金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所冒风险极大这种情况也极为罕见。为探究其是否真实,我们在附注中找到了这样的解释:公 司积极参与吉林省人参产业开发,把握机遇,投入大量资金收购人参对所采购的人参进行了粗加工,并实现了对外销售,致使“人参系列产品”销售 增加3.60亿元。如果是大量购入人参的话,那么为什么2010存货并未增加反而减少,且紫鑫药业的存货在同行中是最小的。人参业务的加入,更令人觉得疑团 重重。

1.2.4.2关联方分析

市场交易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与独立当事人的交易,二是与关联方 的交易。与独立当事人的交易一般遵循供求关系并通过价格机制决定是否成交和成交价格,最为公允和真实。相反地,与关联方发生的交易很可能扭曲供求关系 和价格机制,掩盖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实现缺乏竞争力的事实。以下是对公司前五名客户进行分析

篇15:财务管理实验实验心得体会1500字

1:营运资本:

期初营运资本:426,565,157 -161,234,183 =265330974 期末营运资本:413,938,259 - 132437754=281500505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浪莎股份公司的营运资本非常充裕,所以它的流动负债的偿还能力非常强,并且期末较期初有所增长,说明浪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一定的保证。

2:流动比率

期初流动比率:426,565,157/161,234,183=2.65

若负债不变 :413,938,259/161,234,183=2.57 2.57-2.65=-0.08期末流动比率:413,938,259/132437754=3.13 3.13-2.57=0.56 合计:0.56-0.08=0.48

由于期末流动资产减少而使浪莎公司流动比率减少0.08,由于期末流动负债减少使流动比率上升0.56.两者综合作用,流动比率上升了0.48.

另外期初和期末的流动比率较高,都超过了2,表明浪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但是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上,未能利用,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速动比率

{大学生财务管理关于流动资产的实验报告}.

期初速动比率:(426,565,157-166,590,612)/161,234,183=1.61期末速动比率:(413,938,259-158,114,153)/ 132,437,754 =1.93

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浪莎股份的速动比率有所增长,从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状况良好。 4:现金比率

期初现金比率:146,763,128 / 161,234,183=0.91

期末现金比率:163,005,366/132,437,754=1.23

一般认为现金比率应该在0.2左右,显然浪莎股份的现金比率高于这个值。浪莎股份持有这么多的货币资金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但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成本,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3,227,987/(161,234,183+132,437,754)/2=0.16

浪莎股份的现金流动比率非常低,大大低于1,说明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必要情况下,还需外部筹资或利用非经营活动现金。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期末 期初

资产总计 595,021,477 616,155,036

负债合计 135,965,254 165,271,683

利润总额:10,300,672 12,536,036

利息费用:674,167 569,427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23,227,987

1:资产负债率

期初资产负债率:(165,271,683/616,155,036)_100% =26.82%期末资产负债率:(135,965,254/595,021,477)_100%=22.85%

通过计算发现浪莎股份的资产负债率较低,没有承担过多的负债,属于稳健型的财务结构。期末与期初相比变化很小,所以浪莎股份保持了稳定的资本结构。

2.权益乘数

期初:1/(1-26.82%)=1.37

期末:1/(1-22.85%)=1.30

浪莎股份的权益乘数较大,虽然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但是企业的财务杠杆率提高。

3.产权比率

期初:1.37-1=0.37

期末:1.30-1=0.30

从计算可看出,浪莎股份的产权比率较低,是一种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

4.已获利息倍数

:(12,536,036+569,427)/569,427=23.02

:(10,300,672+674,167)/674,167=16.28

5.现金利息保障系数

23,227,987/674,167=34.45

三.偿债能力综合分析

2012 2013 变动幅度 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2.65 3.13 +18.11%

速动比率 1.61 1.93 +19.88% 现金比率 0.91 1.23 +35.16% 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 26.82% 22.85% -14.80% 已获利息倍数23.02 16.28 -29.28%浪莎股份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并且有所增强。但是长期偿债能力较弱,所以浪莎股份要注意资本结构的调整,增强长期偿债能力。

营运能力分析

期末 期初

流动资产 413,938,259 426,565,157

篇16:财务管理实验实验心得体会1500字

这学期开学伊始,我们专业就先进行了为期将近两个星期的模拟企业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这两周后,我们还将进行手工模拟实训操作。相信那个手工模拟对我们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这两周的实训,虽然在我看来要比手工模拟实训相对轻松点,但是依然留给我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体会。

前三天是为期四个周期的群体对抗赛。这个实训的目的是要我们扮演一个企业CEO的角色。这是我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训,怀着一份新鲜又有那么一点紧张的心情,我开始了实训的第一天。电脑上会有一套模拟企业的相对完整财务数据。我们就需要对各种原材料的选购与买卖、生产线和厂房是否增加、如何处理各种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量来获得更多的企业利润等等,最后检测自己决策的那个企业的综合排名在以七人为组的群体对抗中的成绩。刚开始的前面两个周期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东西,根本就几乎摸不着头绪。整天就只知道把一些数据改来改去,然后查看自己所认为的那个综合分数(后来发现完全不是)。每改动几个就去查看一次,如果分数高了就不改这个数据改其他的了,如果分数低了就继续改那个数据直到分数高了。唯一知道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销售量,那就要购买好点的原材料,把价格定的低些,就是所谓的“薄利多销”来提高企业的利润。一天下来发现自己完全蒙了,就反思一个堂堂的CEO怎么会这样经营自己的企业。根本不考虑市场这个大环境,也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添加生产线或是厂房,该在什么时候购进原材料是质量好价格低,该怎样强占市场占有率。由于我的胡乱瞎改,我的第一、二周期的排名相当的低。第二周期还甚至跌到了第六。

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后,在第二天的第三、四周期我加进了对之前那些没考虑到的因素进行考虑,进行了自认为相对合理的决策。终于在最后一个周期我的排名上升到了第二。

这个群体对抗赛使我充分认识到做一个CEO的不简单,他需要考虑很多,而且需要慎重考虑,否则一个决策考虑失误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一个任务之后,接下来的四、五天是以小组为单位上网寻找一家上市公司近三年财务报表,并对该公司和其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我们小组找了华润三九这家医药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财务分析包括偿债、获利、运营、发展能力分析和杜邦体系分析。这部分的分析是在学过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是小组合作,相对群体对抗来说要稍稍容易些,不会有那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我负责的是杜邦综合体系分析。这个相对与其他四个能力分析来说是我比较陌生的。可能就是因为陌生,我才想提出来我来做。我想趁这个机会多了解一点,顺便补习一下自己学的不够扎实的那部分,结果我高估自己了。看着书本和通过上网查有关杜邦的资料,我才能基本完成。从这点可以看出我的基础知识还是不够扎实,理论还是不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来。不过这一路下来,我们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份财务分析还是很开心和满意的。

上机实训的最后一项任务就是项目投资。这项的目的是要我们根据一个企业的大致资料,自己亲自动手编写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并且根据报表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个完整的报表编写其实在上学期上投资课的时候已经动手操作过。只不过那次是老师一边讲,然后我们一边编。而这次是完全的自己独立去完成。但是话虽如此,本来以为做过会简单点,不过经过一个寒假的洗礼,我似乎也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无奈的我只能把以前做过的报表再翻出来作对照,以便进行这次的编写。

经过这将近两周的综合实训,我觉得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的,这些实训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从中我明白到我的专业知识还是不够扎实的,且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几乎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来。这促使我以后还要不断地去实践,从实践当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我更早的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设定人生目标,向成功迈进一大步。

通过财务管理综合实训,使得我们能较系统地练习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加强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从而对所学理论有一个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企业模拟群体对抗赛、企业财务分析及其分析报告、进行模拟项目投资并且编写其一系列的报表。

这学期开学伊始,我们专业就先进行了为期将近两个星期的模拟企业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这两周后,我们还将进行手工模拟实训操作。相信那个手工模拟对我们也会起很大的作用。

这两周的实训,虽然在我看来要比手工模拟实训相对轻松点,但是依然留给我丰富的经验和深深的体会。

篇17:《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1200字

那天加厚老师在电话里跟我提到电影《死亡诗社》,因为他知道我酷爱惠特曼,而《死亡诗社》里主人公也酷爱惠特曼,并大量引用他的诗句。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电影,有同样的印象。但那时还是录像带时代,我租的录像带很不清晰,而且不完整,所以没有看得太明白。昨天我在电视里点播了这部电影,又认真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教育电影。教育电影是教育叙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我看过好多部国外的教育电影,但国内的教育电影似乎没有印象。现在想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或教育工作者没想过也拍一两部教育电影呢?

从教育电影来看,国外的教育也遇到我们在国内同样的困惑,似乎也比我们先进不了多少。例如,我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被大学录取,感觉抬不起头,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就伪造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还虚构了一个该大学的网站。没想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高中生也需要一份这样的假录取通知书。于是,这帮假大学生索性弄假成真,在一个废弃的工场里开办了一所大学。在这所他们自己办的大学里,他们自定课程、自请老师、自我教育,把大学办得有声有色,最后居然战胜了临近一所名牌大学的挑战,成功赢得了办学资格。这部喜剧电影表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假期里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可惜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XXX的奇异世界》之类,讲的是一个多动症儿童如何让学校和老师烦不胜烦,几乎要将他开除。甚至他的班主任老师也因为他的顽皮而受伤住院。后来,临时接替班主任的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他懂得如何发挥多动症儿童的长处,因材施教,让孩子转变了学习态度,也让老班主任转变了对孩子的看法。这部电影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强求一律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个性化教育才是正确之道。

《死亡诗社》的结局则没有那么乐观了,也许才显得更真实一些。在一所常春藤名校的中学里,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背负着家长沉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未来能接过父辈的班,成为银行家、律师、医生这样的社会精英。美国的名校好像跟中国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学生们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击剑、划船、社交等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生活技能。但在违背孩子的兴趣和真实意愿这一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恰好这时学校来了一位叫基廷的新老师,这位新老师是一个充满艺术家气息的教师,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他的课别具一格、极富创意,很多上课的桥段可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经典案例。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遵从内心的呼唤,享受生命的激情与快乐。在课堂上他经常让学生们朗诵惠特曼等伟大诗人的诗作。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学生成立了古诗人诗社,夜里躲到山洞里朗诵诗歌,做各种年轻人想做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与主流社会的教育观截然对立,必然引发激烈的冲突。我原以为美国社会应该比中国要宽容一些,但电影展示的结局与在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情景完全一致。一位诗社成员因为喜爱戏剧,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医生的父亲发生激烈对抗,最后以自杀表达对父亲专制的反抗。结果,基廷老师被学校和家长作为导致该学生死亡的替罪羊而遭到学校的开除。孩子们的课堂又重新回到沉闷乏味的旧轨道上。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基廷老师到课室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准备离开,遭到校长的羞辱,而学生们则一个个站上课桌(在基廷的课上,他曾经要求学生这样做过)对他表示无声的支持,让观众看到了一丝希望。

如果是以前,我会无条件的支持基廷老师的做法。即使在今天,我也还是认同他的观念的,只是在做法上不主张那么极端,而希望与现实之间寻求某种妥协,尤其不要让孩子独自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而应先寻求社会的基本共识。学生的死,家长和学校的观念与压力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基廷老师也负有一定的间接责任。就像我反对应试教育,但也不会贸然号召中学生不要参加高考一样。我只会告诉他们,不要把高考成绩看得太重,应该看到分数之外更多的东西、更广阔的世界。

一部电影,能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值得深入的挖掘,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建议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和学生们都看看这些电影,不论你是否赞同它的观念。

★ 死亡实验影评

★ 死亡诗社观后感

★ 死亡爬行视频观后感

★ 《死亡诗社》观后感450字

★ 死亡诗社优秀观后感

★ 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 死亡诗社影片观后感

★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 《黑天鹅》观后感1500字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