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美文网  - 为您分享正能量早安心语语录的句子

镜泊湖的黄昏阅读答案优秀9篇

admin

点击全文阅读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篇镜泊湖的黄昏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昏》阅读答案 篇一

(1)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2)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3)还是让我们先来欣赏镜泊湖的黄昏吧!

(4)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的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座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5)既是牡丹江的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最窄处只有300余米。惟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生动的景色。

(6)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地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7)游船入浦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8)大凡美的东西,莫不都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9)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这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10)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蓦然发现: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你怎样理解第(2)段加点词语“禅机”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

2、请结合文章概括第(5)段中“别致生动的景色”的内容。

3、阮籍和李商隐的诗句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各选一个词语概括。作者为何要引用他们的诗句?

4、最后一句“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文中的“禅机”,是指镜泊湖的黄昏带给作者的启示: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2、答案:(1)枕着山脊的不再炽烈的夕阳像金箔打造的浮萍;(2)船头两岸青山在水中翡翠般的倒影和船尾荡漾的金箔般的湖水变幻无穷;(3)沉入山脊只剩下半弯的夕阳在水中的光晕更加明亮,使船尾水花更为璀璨。

3、答案:苍凉;感伤。(1)表达了对他们两人不能借助禅宗参透生命的遗憾。(2)为下文写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作铺垫。(或“和下文写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作对比”)

4、答案:(1)含蓄地照应了文章第二段中的“禅机”;(2)表达了作者从镜泊湖黄昏中所获得的积极人生态度的喜悦;(3)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黄昏》阅读答案 篇二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黄昏

茅盾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一二一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波澌!——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 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广蓑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冰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二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去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的金眼睛摊平的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笛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单是风,有雷!而且是风挟着雷声。

海又在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1.文中用了不少的拟声词,来摹拟黄昏时的各种声响,下面没有拟声词的项是( )

A.啵斯!——队伍解散

B.哦,哦!我已尽了使命。

C.海塘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D.勃仑仑,勃仑仑!

2.文章以大海为背景来描写黄昏。黄昏的大海由__________的颜色变成了_________的大面孔;黄昏的夕阳由“血色的赤”变成为___________的一抹;再渐变为________的天空;由大海与夕阳的变化交织成的黄昏图是一幅充满着_________态美的图画。

3.下边语句中划线的词都是写波浪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品味这些动词的妙处。

①(小浪)挤到沙滩边,啵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四个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

B.小浪挤到沙滩边

C.愤怒地挣扎的夕阳在说

D.满海全是金眼睛在跳跃。参考答案:1.B

2.深绿 暗绿 绀金色 赭色 动

3.①“挤”有很浓的拟人意味把小浪花写得情趣盎然。

②“扑”与前句中的“喷”“忿怒”相照应,写出海浪的汹涌。

4.D

《黄昏》阅读答案 篇三

黄昏渡 临川柴子

荒郊野外有个小渡口,茅舍一间,小舟斜靠岸边。渡口虽破,却有个很诗意的名字——黄昏渡。渡口人迹罕至,多少年了,往往只见摆渡人老何蹲在船边孤独地吸烟。

太阳西斜,一天又近黄昏。老何眯着眼,盘腿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个酒葫芦,脚旁放着两份菜,一荤一素,自得其乐地抿着酒。

突然,老何放下酒葫芦,侧着耳,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情。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生意来了!

是个年轻人,走得很急,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背着一个大挎包。“大爷,我要过渡!”年轻人看到老何,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上来吧!”老何热情地招呼。他当然热情,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

年轻人上船。从年轻人上船的姿势中,老何一眼看出这小伙子不会水。他小心翼翼扶住船帮的样子让老何对他有些轻蔑。老何麻利地收起酒菜,将一支竹篙递到年轻人手上,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走下了船。

“大爷,你将我渡过去啊。”年轻人不解地望着老何。

“你自己渡过去吧。”

“我不会摆渡,你把我渡过去,要多少钱都成。”

“我这渡口的规矩,从来都是客人自己渡自己,虽然你是第一次来,但也得守我的规矩不是?”老何说,“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今天就得破破你的规矩!”年轻人突然亮出一把刀,将老何逼上了船。老何觉得这情景非常熟悉,他在锋利的刀尖下拿起了竹篙。年轻人说:“好好把我渡过去,我不会要你的性命。”老何默默地将船撑离了岸。

船箭一般地朝对岸划去,年轻人坐在船中央,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挎包。老何轻蔑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知道年轻人表面上张扬,心里其实怕得很。老何狠狠地跺了跺船板,年轻人刚想发作,却看见一股河水突然从船底涌上来。

“老家伙,你怎么把船弄漏了?”年轻人抓着船帮,失声叫道。

“哈哈!这是条破船,不漏水才有问题呢!”老何笑着说,“年轻人,天堂有路你不走,栽到我老何手里,活该你倒霉!”

年轻人舞着刀子扑过来,老何却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年轻人望着泛起涟漪的河面,不知所措。

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在一点点下沉,年轻人惊慌地抱着挎包坐在船边,绝望地看着河水将自己的身体一点点淹没……

年轻人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正罩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扭动了一下身体,才发现身子已经给几道绳索捆住了。

“大爷,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你放了我吧!”

“哈哈哈!”老何朗声大笑,“一条道?你看花眼啦!”

“那挎包里有钱,你想拿多少拿多少。”年轻人哀求着。

“钱是好东西,可是我老了,不需要这个。”

“大爷,你何必害我呢?”年轻人绝望地垂下眼睛。

“害你的是你自己啊。”老何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年轻人,还是我送你上岸吧!”

警笛声隐约可闻,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徒劳地挣扎了几下,无奈地低下头。

几名警察过来铐住年轻人,紧紧握着老何的手:“这人我们已经追捕十几天了,老何,你又立功了啊!”老何只是憨厚地笑笑。

望着警车远去,老何又盘腿坐在船上,一口热酒下肚,往事在他心中翻腾。那年,老何也是年轻人这般年纪,逃亡中重伤了黄昏渡的船夫。十多年后双鬓泛白的他从狱中出来,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主动要求接替那位船夫来守黄昏渡,配合警方专门抓漏网之鱼。

此后,老何心里又多了一份希翼,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24期,有删改)

16。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4分)

17。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18。老何意味深长地要年轻人“自己渡自己”,“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4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

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⑵夕阳黄昏,荒郊野渡,人迹罕至,只有老何孤身守候,渲染了萧索的氛围。

⑶对老何而言,隐喻他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对年轻人来说,暗指他已走到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一个要点2分,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17。(6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

⑴小说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小说开头并不交代老何的身份,写他独守渡口,“热情”招呼年轻人,又不肯撑船过河,以至设计沉船绑了年轻人,制造了老何是不是设卡拦路抢劫的强盗的悬念。小说最后才补叙老何的来历,解开老何不渡人、协助警方抓捕逃犯这个谜。

⑵小说通过传神的细节设置悬念。如老何听到有人来了,就十分“兴奋”,“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递竹篙给年轻人撑船,“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自己却“走下了船”。“狠狠地跺船板”把船弄漏;面对年轻人的刀子,老何“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一系列细节使读者不由得对老何的真正身份起了疑惑。

⑶这样写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主人公老何这个人物更具传奇色彩,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每一个要点2分)

18。(5分)本题考查考生体会作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F。

⑴选择人生的道路得靠自己;走错了路,能否跨越障碍,脱离苦难,还得靠自己;做人需要自己战胜自己。

⑵任何人要遵守做人的基本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就是要“守规矩”。违反规矩就会受的惩罚,只有学着“摆渡”自己,改过自新,才能够做个好人。(每一方面2分;有创意1分。)

《黄昏》阅读答案 篇四

刘宏伟

� 但要提及钟爱,唯有拉萨的黄昏。

②我在拉萨的日子,一直住在拉萨晚报社的总编楼。它位于江苏路上,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门前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据说已有超过百年的树龄,旁边有一棵矮小的小桃树,每到夏天,桃树上便会密密麻麻地挂满又脆又甜的小桃子。

③我住的小楼,有一扇朝西的窗户,每天傍晚,都能看见血红的夕阳,从我的窗前慢慢滑落。三三两两晚归的人们,穿过金色的余晖,走过我窗前的银杏树。消失在小院旁的一栋高楼里……从我居住的小楼二楼的窗台望出去,夕阳就挂在不远处的檐角后,金色的光芒无力地从远方投射而来,先是将附近的山峦映照出几片暗影,到了跟前,就只剩下一片柔和的昏黄了,为眼前的那片低矮的房屋染上了一层朦胧的光亮。如果你睁大眼睛,仔细地瞧瞧,能清楚地看见夕阳的轮廓,和上面色彩纷呈的光斑。每当此时,我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任凭几缕穿过浓密的银杏树叶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静静地看着温顺的夕阳,缓缓地落到远处的屋檐后……

④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

⑤晚饭后,顺着江苏路走一小段。然后沿着解放东路一直前进,就到了拉萨河边。一座拱型的大桥,把桥另一头的荒岛(现在叫仙足岛)与城区连在了一起,桥上随处可见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沐浴着金色的夕阳余晖,对着桥下奔流的拉萨河水,尽情地述说着彼此心中的思念和爱意。

⑥除了一所中学和一个度假村外,偌大的岛上很难见到其他人为的建筑痕迹。偶尔会有晚归的藏胞同行,他们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前行,全身都被霞光染红了,唯有手上的经轮发出金黄的光泽。沿着河边向东,步行十来分钟后,就进入了一片林荫覆盖的山坡,上行二三百米,有一片开阔的平地,在那棵最大的松树前停下来,回转身,就能将河对岸整个拉萨城的轮廓尽收眼底。

⑦夕阳血红地挂在西天,余晖笼罩下的拉萨城,弥漫着一片暗红和金色的光晕,与缭绕升腾的暮霭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片神秘的人间密境。远处的拉鲁湿地偶尔泛出一片白光,低矮的建筑从拉萨河边一直延伸到对面的山峦,稍微宽敞一点儿的街巷里,三三两两的人影在晃动。山峰上终年不化的一圈积雪,如同给山戴上了一顶雪白的帽子。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却又没来由地感到一阵虚无,甚至夹带着几丝恐慌,为内心某个涌动的欲望。

⑧这样的时候,最好什么也不要想,就这样安静地坐着,就地随意找个地方。置身这样的风景中,本身已成风景,没有远山与近景的区别。如果你一时还无法安静,也没有关系。看看远处褐色的山,那些寸草不生的砾石直指天堂,把你的思索连同空冥一起投进那些龟裂的缝隙,无论是顷刻的豁然,还是更加绝望,都属于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如果此刻,你依然感到有些烦躁,没有关系,回望近前的那些树吧,那些把翠绿和金黄染遍高原的树,在天地间直棱棱地矗着,只为给白云留出一丝飘忽的空间,而任凭风的挑逗和奚落。

⑨当你的目光穿透白亮亮的河水后还残留着几缕忧伤,那就伸手摸摸身旁的小草吧,望着那些在粗糙的砾石上匍匐的小叶片,还有零星夹杂在它们中的那些微微昂起头的藤蔓,你会不会觉得能哭、能笑、能自由地行走,已经很幸福?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依然与你无关,那就请你用心地听听远处传来的隐隐的钟声吧,还有那些随风飘散的诵经声,再用力地吸一口空气中的湿润,然后闭上眼睛,问一个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吧,你就能听见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回答。

⑩当夕阳散尽最后一抹金光,踏着残存的几丝暮色,和隐隐吐露的星光,舒一口长气,起身回家。四周一片沉寂,唯有拉萨河水,依然在纵情地吟唱着欢快的歌谣……

(选自《散文百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采用对比的写法引出本文要写的风景——拉萨的黄昏,引人遐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总爱斜身坐在二楼的窗台”欣赏拉萨的黄昏,是渴望在这样的黄昏之下能够让生命得到片刻的休憩,不再为生活而疲惫。

C.文章第⑤段写了桥上一对对深情相拥的情侣,意在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仙足岛为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作铺垫。

D.作者认为仙足岛是一个绝妙的去处,并非因为仙足岛有多美,而是由于仙足岛尚未开发,平时人少,能够让心灵在这里得到休憩,感受到心灵深处的真实声音。

E.文章借写拉萨的黄昏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寓情于景,拉萨黄昏的静美,一如作者内心的平静,表现了作者对恬静、淡泊生活的追求。

(2).“欣赏拉萨城的黄昏,还有另一个无人知晓的绝妙去处。”请你谈谈对“还”字的理解并分析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两处写欣赏拉萨城的黄昏,作者对两处黄昏的感悟有什么不同?

(4).文章重点描写了荒岛上的黄昏景色,请探究⑦⑧⑨段写景的特点。

参考答案:

(1).DE(A项,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B项,文章没有写到作者为生活而疲惫;C项,不是铺垫,仅是客观描写。)

(2).(1)还,又、更的意思。由上文描写居住的小楼处的黄昏自然过渡到描写荒岛上的黄昏,也突出强调了荒岛上的黄昏,对于作者来说,又是一道迷人的风影。(2)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1)居住处欣赏黄昏,作者感到的是温暖,得到的是享受。(2)荒岛处欣赏黄昏,作者感到的是安静,得到了对生命最本原的领会和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4).(1)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西天写到拉萨城,从远处的山写到近处的树、草。(2)以动衬静。如“除了河水的流淌,听不见任何声音”。

《黄昏》阅读答案 篇五

黄昏断想(12分)

李洪武

①城市的喧嚣被客车甩在身后,返乡的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

②甫进村头,天已近晚。秋树婆娑,月影在望。有炊烟,有晚露,伴着月的清辉,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诗兴:原来诗歌就在这乡村近晚的炊烟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到了浓得化不开的程度。我在村头下车,想体验久违的乡野暮景。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笔下多次出现的故乡小村依旧,静得像一幅画。四野平旷,蛩声入耳。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把色彩随意在天幕上挥洒,似是倾尽一日的力量试图留给我渲染极致的印象。浓墨重彩的大写意在乡人匆匆的行色中不讨巧不媚人地铺排着。放羊归来的老汉,披一身晚霞,鞭声吆喝与羊咩犬吠相应和,处处自然,时时有趣。我仿佛天外来客,与这些真正的自然之子格格不入。

③放下行李,在奶奶的捶布石上小憩,凉意袭人,心中却备感温暖,那是对家的渴望,是温馨的怀旧,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摸摸平滑的纹路,嗅嗅苍翠的青苔,满怀情意。他们像故交等待着我的到访和归来,不嫌弃我的仆仆风尘,不聒噪我长时间的音讯不通。河边柳是上了年纪的时光记录者,应该存有我曾经水中摸鱼、河岸照影、树顶掏鸟蛋的儿时印记,也不会忘记我清明时给他留的伤痕、春来为他吹奏的柳笛音、夏夜在他怀里听到的乡情野闻。站起身,摸一摸粗糙的树皮,为他的隐忍无语叹服良久。手栽的白杨高耸入云。他的身下有我捉蚂蚱和蟋蟀时跌跤的印痕,也有割草时用镰 刀在他身上刻下的符号,那一年高考落榜和父亲怄 气时的泪珠似乎也还在。飘舞的叶片似是声声召唤,唤醒我的记忆,带我回味那青涩的过往。奶奶的笑声、妈妈的唤归声 在空气里酝酿,跟清风应和。沉浸在玩乐里、投身于游戏中、迷失在熔金落日和迷蒙烟树里的我不舍离去,而她们的呼唤化成了线,我变成了恋家的风筝身不由己地飞回来了。

④掌灯了,家成了温馨的壳,这壳里,爷爷的旱烟光、爸爸收工归来的疲惫身影、妈妈为爸爸拂尘 时的小怒、奶奶灯下纺线时墙上的留影,变成清晰的画,在脑海里映过,在田野的寂寞和夜幕的纯净里放大。我告诉自己,于这一切,这一刻,我不是过客,也不是看客,我是个归人。

⑤老迈的爸爸早已经铺好了炕,躺上去,阳光的味道似与城市里的截然不同,那里面,有我舍不掉的亲情和化不开的乡情。菜已上桌,酒瓶已开启,茶也正浓,推杯与换盏间放开了束缚良久的心胸。这时候,肝胆相照,心底无私,那是在牢笼般的钢筋水泥和豪奢霓虹下体验不到的,那是放纵了身心投入天地宽阔里的惬意和自适。

⑥几个月来,渴念在这一刻得以慰藉,但相见也预示着告别。我不知道,一旦离开,谁能为 我梳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让我在这宁谧的时空里永安我的魂灵。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7.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3分)

答:

8.文中的小村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

9.文章既描绘眼前景物,又回想往日美好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0.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一)黄昏断想(12分)

7.(3分)本文通过写久居城市的“我”黄昏返乡时的所见所想,(1分)表达了“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1分)抒发了“我”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1分)

8.(3分)景色宜人、宁静、和谐、温馨。(每一点1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9.(3分)虚实结合,(1分)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具体,(1分)能更好地表现“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1分)

10.(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天晚霞的灵魂与艳丽,进而写出了故乡黄昏的美丽。(2分)

《黄昏》阅读答案 篇六

中午的黄昏

张爱国

放学铃一响,留留就一头扎进毒辣的太阳里,往家跑他急于知道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好吃的。

到了院门外,一股裹着酱香的肉味飘进了鼻孔豆酱红烧肉!留留不由得吞了一口口水。又一股鱼香,加葱花的,钻进鼻孔里。耶!还有鱼啊!留留大叫着冲进家。

餐桌上,除了一盘红烧肉、一碗水煮鱼,还有一盘糖醋鸡,爷爷又端来一盘什么,妈妈还在剁着什么。妈,我家来客人啦?谁来了?留留边扑向厨房边问。

你猜。妈妈剁着瘦肉。

小姨?姑父?不,不会的,他们都在外打工。留留眨巴着眼睛,妈,说嘛,谁来了?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妈妈诡秘一笑。

留留环视四周,惊叫道:我,我啊!妈,你为啥为我烧这么多菜?留留突然变了脸色,妈,你你,又要又要走了?

傻儿子,妈妈不出去,你和爷爷吃啥?还有爸爸,一个人在外边,饭都吃不上妈妈一抬头,留留已闷头闷脸地走了。

留留的饭碗里已堆满了鱼啊肉的,妈妈还在不断地往里夹。留留不作声,只低着头,从碗底掏饭,一粒一粒,塞进嘴。爷爷在一旁催他:留留下劲吃,过了今天,爷爷可烧不出爷爷突然闭了嘴。留留一推碗筷,走了。鱼啊肉的,堆在碗里,还是小山似的,没动。

内房里,妈妈的行李都打点好了两大包,一包是爷爷晒的干豆角、干笋子、干咸菜,一包是大米和包谷面。看着两个大包,留留又想起了一周前,妈妈就是背着这两个大包回来的,只是里面装的是玩具和零食。

那天下午的事留留永远忘不掉。放学路上,留留正和同学小守争论着什么,就听有人喊他。留留一眼就看出跑向自己的人是妈妈,但还是愣住了他刹那间不能确定这个人就是妈妈直到妈妈蹲下身,抱住他,脸贴着他的脸。留留突然从妈妈怀里挣出来,指着一旁傻看着他们的小守说:你,刚才还说啥的?说我是骗子,说我明明没有妈妈却非说有妈妈。留留将妈妈递来的糖果塞进小守手里,认真地说,这下你信了吧?我不是骗子,我真有妈妈呢。倒是你,才真是骗子呢

留留到现在都不明白,妈妈听了他这些话,为啥直掉眼泪?

妈妈端着留留的碗进来了,夹一块瘦肉,说:好儿子,吃一块,就一块留留不想吃,一抬头,看到了妈妈的眼,红红的,亮闪闪的,留留就吃了。

爷爷也跟了进来,接过妈妈手里的碗,对留留说:走,我们外面去,让妈妈睡一会儿。妈妈马上要坐火车,一天一夜呢。

睡不睡都行,这大亮的天,怕也睡不着。妈妈说。

躺一会儿也好,到车上就没地方了。爷爷说着就来拉留留。

妈,你怎么才能不走?留留突然硬生生地问。

傻儿子,厂里催得紧,妈妈车票都买了,除非误了时,搭不上车。妈妈转过脸说。

留留出来时,轻轻关了门妈妈这几天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扫、清洗了,太累了。

爷爷还想留留再吃点,留留却背起书包,跑出门外。

妈妈实在太累了,一躺上床就睡着了,等她猛然醒来时,房子里一片阴暗。她暗叫不好,都黄昏了,误了乘车时间了。她立即又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一看,唯一的窗子没有窗帘的窗子,被什么东西从外面严严地蒙上了。她快步走出门,中午的阳光正烈,直灼人。她蹑手蹑脚地绕到窗后,一看,愣住了

白花花的阳光下,她的留留,满身满脸的汗和泥,正和小守,站在窗下的一条长凳上,踮着脚,挺着腰,仰着头,双手高举,轻轻地,慢慢地,将一块床单往窗子上挂窗上已挂了一床灯草绒凉席

一看见妈妈,留留就愣住了。小守急忙说:婶,不怪我,是留留求我帮他的,他说屋里一黑,你就会睡过头,就搭不上车了

妈妈一把揽过留留,终于哭出了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开头极力渲染鱼、肉的香味有何用意?

3.认真揣摩小说最后一段文字,说说妈妈哭出了声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4、文中画线的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留留为了留住外出打工刚回家一周的妈妈,想尽办法让妈妈搭不上车而留下来。

2.以鱼、肉对留留强烈的吸引力与后文留留碗里堆得小山似的肉形成对比,突出妈妈在留留心里的地位,更强烈地表现留守儿童留留对亲人的依恋与思念。

3.对儿子的不舍,对多年来未能照顾儿子的愧疚,因生活艰辛不得不外出务工的无奈,对儿子需要母亲想方设法留住母亲这一真挚情感的理解,百感交集,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能理解情感的复杂,意近即可)

4.不能删去。这句话为后文写妈妈一躺上床就睡着作了必要的铺垫,使文章情节过渡更自然。

《黄昏》阅读答案 篇七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选自《新民晚报》20xx年10月30日)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参考答案: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曲折如河道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4.(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

(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5.B

《黄昏》阅读答案 篇八

黄 昏

萨特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毫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和谐。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经过奋斗仍不免遭到惨败的男男女女,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纷纷出来活动,躲避着好奇者的寻根问底。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但是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到了我的住处,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转身回旅馆。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这多么尴尬!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一先令。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只怕要落得个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这种沉寂是意味深长。“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完,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他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往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他顺小路溜掉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他要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下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您如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二十先令的金币……”

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这对我也是个教训,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对了,丢了一块香皂。”

(2)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事,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诺尔曼·葛尔特茨比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篇小说的情节设计精巧,题目也富有深意。请你就题目“黄昏”和情节、

主题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⑵(6分)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展开故事。好处:①有利于对葛尔特茨比的心理进行深入描写,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②有利于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③从葛尔特茨比的角度去观察其他人物,有利于刻画其他人物形象,更容易揭示小说的主旨。

⑶(6分)①失意落魄。因为他觉得黄昏是失败者的时刻。②戒备心强,年轻人的神情坦然让他产生了警觉,最终识破了他的诡计。③善良热心。发现掉落的香皂后赶快去追赶年轻人并加以归还,还借给他钱帮他渡过难关。④善于自我反省。告诫自己不能自作聪明,不能仅仅凭一时的情况就给一个人下判断。(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

⑷(8分)①小说的题目“黄昏”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真实的时间,海德公园的黄昏,一个是葛尔特茨比所认为的失败的时刻。②黄昏,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人物的出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模糊昏暗的背景;③因为黄昏,才使得老人不能发现自己丢失的香皂,“我”没看到座位下的香皂,而年轻人也因没能看到香皂而使自己露出破绽,被我“识破”,情节出现转折起伏;④因为黄昏,才能在老人找寻香皂的过程中最终展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共8分。

《黄昏》阅读答案 篇九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一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的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的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1.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

1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分)

13.“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4.有 (6分

11.阅历丰富;顽强坚定;寂寞孤独;热爱自然。(每点1分)

12.比喻,把晚霞比喻成“火”、“烟”(2分)。拟人,“织”把晚霞人格化(2分)。写出了黄昏时分晚霞的绚烂热烈,反衬出山谷的悄寂无声以及行脚人的孤独寂寞(2分)。

13.承上启下(1分)。打破前文荒寂的气氛,引出下文牧羊女出现的情节(3分)。

14.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痴迷于山间美景的行脚人、唱着山家歌曲的牧羊女使这一片山水多了一份灵动悠远的韵味(2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之美(2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之美,挥鞭的牧羊女、惬意的打着喷涕的狗和肚儿便便的山羊构成了一幅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2分)。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