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美文网  - 为您分享正能量早安心语语录的句子

《父亲不写信》阅读答案(优秀8篇)

admin

点击全文阅读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父亲不写信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有缘人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8篇《父亲不写信》阅读答案,欢迎参考阅读。

父亲不写信 篇一

1981年3月,我出生于鄂西汉江边的平湖乡东沟村,一个部级贫困县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从小,我就尝尽了贫穷与落后,所以,很早就想走出这片土地。

1998年3月,在部队当过7年铁道兵的父亲刘庆余被乡亲们推选为村长。我爸上任后,一心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他听说本村每年3000亩地的棉柴和山坡沟渠旁上万棵白杨树是制作夹板的材料时,就萌生了办夹板厂的念头。可有关专家来村考察评估后,匡算投资需134万元。这134万元对尚未解决温饱的乡亲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筹钱,父亲发动村民给在外工作的亲朋好友写信求援,他也四处求领导找战友帮忙。

一晃半年过去了,因村里条件太差,来村考察的人也有,就是没人投资,急得父亲在村民大会上宣布:谁能招来商,为谁树碑立传;谁能引来资,咱就把他当神敬!

正当父亲为办厂愁眉不展时,这年的12月10日,父亲在部队当兵时的战友杨大年带着丰厚的礼品从温州来到俺家。只见他抓起高级香烟和糖果大把大把地撒在桌上,还殷勤地招呼看热闹的人们随便取用。在给我父亲递名片时,他好像是故意掏落一张银行存款单,父亲拾起来一看,啊!200万元存款!

父亲赶忙让我妈拿出仅有的300元钱,找来两个村委,分头到县上和集上买酒买菜,还让我和妹妹把正下蛋的老母鸡杀了招待他。

父亲把杨大年推向上首,说:“老弟呀!时隔17年你还记得我这老哥,实为难得呀,”杨大年在觥筹交错中脸色涨红,感慨地说:“要不是你刘庆余在当年焦枝铁路施工中救了我,哪会有我杨大年的今天;要不是战友把你的求援信转给我,我还不知道你引资办厂有难处呢!”

这顿饭一直吃到下午,父亲想和杨大年详细谈办厂的事,便让我和妹妹春兰帮他收拾客房。

我和妹妹刚一进屋,杨大年突然对我爸说:“庆余,你们不是正物色人员跟我到温州参加培训吗,我看就让大侄女先跟我去吧!”

父亲点头笑着说:“只要你当叔叔的中意她就按你说的办。”

当父亲问我愿不愿意去时,我觉得这事太突然,但为了让俺村早日脱贫致富,我还是点头同意了。

1998年12月15日下午,我随杨大年搭上了南下的列车,以后又换乘汽车,最后我俩在一个小镇下了车,杨大年带我走了两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我惊疑地问:“这是温州吗?”

杨大年发出冷笑:“温州在南方,咱现在已到了北方。”我打了个冷颤,惊慌地问:“你,你是……”

杨大年不与我多说,生硬地拽着我的胳膊,把我带进了一个山洞。这山洞弯弯曲曲,人称防空洞,据说是六十年代挖下的。

洞里早已有人了。听到外面走近的脚步声,里边的人怪声怪气地叫道:“老杨本事真大,又哄来个大姑娘。”

杨大年狞笑着答:“这小妞,我一人还服不了她,来,帮我一下。”

两个歹徒上前把我按在地上,杨大年一改前几日文质彬彬的样子,一把扯掉我的衣服,我拼命反抗,但力不从心,被他们打昏在地。

当我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心想,迟早都是死,迟死不如早死,我准备以死来抗争,免得再受凌辱。可他们给我戴上一种叫“袖竹”如刑具,就是将两手臂各套在一根竹筒内,竹筒下端封闭,上端用绳子戴在脖子上。为了大小便方便,穿的是一种特制的破裆裤。

几天后,山洞里来了一个40多岁的“独眼龙”,他像打量牲畜似地上下打量我一番后,便挟持我上了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我这才明白杨大年把我卖了。

我扑通跪下去,哀求道:“大叔,你行行好,放了我吧!”独眼龙问:“放了你,我那8000元谁给?”

这时,一个汉子走过来问杨大年,老杨,你还能引黄花女吗,你引来一个,我给你一万。杨大年沉吟了一下,眼睛忽地一亮:“有!”他指着我说,她们村里小妮多着呢。汉子又问:“你还敢去吗?”

“敢!”她们村的小妮正等我的信来参加技术培训呢。说完,他找来笔,塞到我手上,恶狠狠地说:“按我的口述给你爸写封信,让你妹妹带13个小妮,每人带2000元学习费跟我一块来。”

我把笔摔到地上。杨大年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举着匕首威胁道:“你不写,我就杀了你!”在他们的毒打逼迫下,我不得不写了这样的信。

当天夜里,“独眼龙”逼我和他举行“婚礼”。“拜天地”时,我猛地挣脱将头向桌沿撞去……但人们好像一点也不吃惊,几个大嫂给我包扎后,人们又继续地欢声笑语……

“独眼龙”把我关在小屋里,我稍有反抗,就会饱尝皮肉苦。我想逃出去,但这里的村庄像棋盘格一样,巷子直来直去,出门走很远,仍一眼能看见。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两个多月,我明白眼前的处境,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这天,当“独眼龙”打开锁走近我的床前时,我向他露出了笑脸,还帮他脱衣服。“独眼龙”以为是自己打骂有了效果,笑嘻嘻地对我说:“春梅,你早这样还会受折磨吗?”我说,我也想通了,反正我已怀上了你的孩子。

“独眼龙”开始信任我,开始让我干买盐、买油之类的家务事。至此,我才知道这是山东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名叫孟营村的小山村。

半年后的一天,独眼龙让小姑子带我一块到平湖集上买化肥,在横过马路时,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一辆摩托车急驶而来,将我撞倒了,腿部受了伤,小姑子上前泼口大骂那小伙子,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里闪现:何不支开小姑子乘机逃走?

于是,我故意大声呻吟,小姑子不知所措,我对她说:“快去把你哥叫来。”小姑子听后,对骑摩托车的小伙吼了几声就匆匆走了。

她走后,我忙对骑摩托车的小伙说:“你撞伤了我,我不怪你,我是她哥买来的媳妇,快点送我逃走。”小伙子听此,忙把我扶上摩托车朝平湖集北边公路上急驶,走了不远,见路边停着一辆藤州开往济南的长途汽车,正在上人,小伙子刹车后塞给我200元钱说:“大姐快上车吧。”我接过钱,百感交集,急忙上了长途汽车,而泪水却抛洒在沿途。

我历经磨难回到了家,一见父母,便泣不成声地控诉杨大年等人对我的折磨,可父亲说啥也不相信,他还训斥我说:“一定是你不好好干,人家把你开除了,你这一回来,可坏大事啦!人家刚答应你妹妹带去的13名学员培训完,就给咱村投资100万。”在旁的乡亲们也应和着说:“是呀,是呀。”

我气愤地含着泪说:“乡亲们呀!你们咋这么糊涂!咱村是要投资,可总不能拿骗子当财神呀!”

父亲仍是不相信地问:“你知道上当受骗,还为何写信让他再带人去培训呢?”我哭喊着:“我不写行吗?!”说完,我让几个大嫂看了我身上被打而留下的疤痕和隆起的肚子,她们才信我的话,纷纷大骂杨大年不是人。

原来,杨大年拿着逼我写给父亲的信,又回到了俺村。父亲看了信后又按杨大年的要求,经过考试,除我妹妹外,在村还挑选了13个初、高中毕业不久的女青年。这13个女青年家里的人卖猪、卖牛凑够了各自的2000元培训费,在我妹妹带领下跟杨大年走了。

春兰和13个姐妹一走就是半年,在此期间她们都没有给家里写过信,每当她们的家人找我父亲问此事时,父亲虽也有些焦急,但他总以学习紧、抽不出空写信来推诿。

如今,父亲们的愤怒责骂,恰似一发重型炮弹震撼着父亲和在场村干部的心。父亲赶忙掏出杨大年给他的名片,给杨大年打电话,可哪能打得通!父亲又打电话和杨大年同乡的几位战友联系,才得知杨大年曾因拐卖妇女被判刑,刑满释放后,便长期流窜在外。

在事实面前,父亲才相信杨大年是个骗子。他边打自己的耳光边悔恨万分地说:“我对不起乡亲们,我不该把闺女们往火坑里推呀!”

父亲不写信范文 篇二

直至上了大学,每次给家里写信,我还是习惯性地在收信人一栏写上母亲的大名。

每次邮递员送信的时候,总是站在门前的大路上高喊着母亲的名字,说:“你儿子来信啦!”母亲忙不迭地应一声,急匆匆地跑出来。父亲也扔下手中的农活,迎上去急切地吩咐母亲:“快念念,儿子在信上说些什么?”母亲念信的时候,父亲点一杆旱烟,“吧嗒吧嗒”抽得有滋有味。母亲读完了,父亲抢过信,再反反复复地看,好像生怕遗漏了什么。

可是后来,家里再收到我的信时,父亲不再兴奋得一脸酡红。他丢下农具,点上旱烟,蹲在院子里默默地抽。母亲把信在父亲面前一扬,喜滋滋地说:“儿子来信啦!”父亲应一声,说:“你念念。”然后继续埋头抽着烟。母亲念完了,父亲把烟杆往腰上一别,一声不响地又下地去了。母亲心里直犯嘀咕,老头子这是怎么啦?后来有一次母亲去走亲戚,3天后才回家。父亲把一封原封未动的信交给母亲。母亲很诧异:“儿子的信,你怎么不拆?”父亲似乎有些赌气地说:“这是儿子给你的信。”说完头也不回地出门干活去了。母亲呆呆地望着父亲的背影,若有所思。

母亲在回信的时候再三嘱咐我,下次写信的时候,一定要写父亲收。我有些狐疑,不知道母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我还是照办了。

“你儿子来信啦!”当邮递员高喊着父亲名字的时候,正在地里忙活的父亲立刻直起有些佝偻的背,一脸惊讶,呆立着不动。“发什么愣呀,快来取信。”直到邮递员催他,父亲才如梦初醒,颠颠地跑过去,双手在衣服上用力地擦了好几下,才接过信,仔细地看了一下信封,那名字仿佛恍惚了他的双眼,他用手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咧嘴笑了起来。那天父亲喝了很多酒,一边喝酒,一边把信拿出来看……

家书 第4期 篇三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

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攥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讶仔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睡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支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猎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相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薄薄的一张,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梆梆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

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赏析]

《父亲不写信》和《家书》这两篇文章,在结构和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以“信”来展开文章内容的。只不过,前者是上大学的儿子看到同学收到父亲的来信,由此勾起了对父亲的回忆;后者却是父亲收到上大学儿子的来信,由此开始了对家庭琐事絮絮叨叨的描写。都是写父与子关系的,只不过,前者是儿子在详尽地描述父亲对自己那含蓄的表现之后,表达对父亲深深的理解。而后者则是通过详尽地描述了父亲对儿子的挂念之后,表现出对儿子淡漠亲情的不满。

“亲情”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主题。同样是表现沉默含蓄的父爱,然而,它们的表现手法和选择的角度却各有特色。

《父亲不写信》中的父亲是威严的、少话的、冷峻的。为了表现父亲的这些特点,一开始,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白描的手法,选取了几处片段进行描写:“从没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即使是不打不骂不表扬不批评不约束,也“总感到自己与他很疏远”,甚至“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

然而,在表达自己对收到父亲来信的感动之后,在伤感地回忆“父亲”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只是两个冷冰冰的字之后,在真实地描述了父亲对自己的“不近人情”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将读者“同情”的阅读情绪很快调整为“深深的理解”。

在这一阅读情绪的转变过程中,作者没再继续白描手法,而是通过父亲寥寥几句话来交代其中发生的几件事,比如“给儿子倒酒、卖驴让儿子复读、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专门赶回来送儿子、对儿子的叮嘱”等。

于是,一个沉默寡言、大爱无声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虽然父亲坚强和沉默,给人冷酷的感觉,但是,我们却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可以感受得到父亲那冷峻外表的里面是一颗炽热的心。自然,儿子对父爱,也自然而然地由不理解到理解。

结尾设计得很精细,借妹妹和父亲的对话,不仅表明了父与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也照应了开头,让读者明白了为何“父亲不写信”。

如果《父亲不写信》表现的是父亲冷峻外表下炽热的亲情,那么,《家书》的字里行间则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

《家书》的内容由“来信”引发,却围绕着“回信”,层层展开,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划。刻划的手法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进行的,通过对比来拨动读者的阅读神经。

这是一个比较贫寒的家庭,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贫寒,只是通过几个细节来表现的。比如,菊写信用的是草稿纸和笔杆儿裂开的圆珠笔;奖品舍不得用;家里分了救灾衣服;哥哥需要的钱要凑好了才能寄去;没纸写了……但本文的主题并不是表现“贫寒”,而是透过“贫寒”来表现家人的亲情。

哥哥虽然在文中没有出现,可是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刻划也很鲜明,这种鲜明是靠烘托对比的手法来完成的:收到来信家人的喜悦与读完来信后的失望对比;家人对他只顾伸手要钱和他对家人及家庭情况漠不关心的对比……从这些对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自私、冷漠的“儿子”。

对于儿子对亲情的冷淡,父亲的心情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情感的变化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

菊收到哥的信时,像麻雀一样欢快,菊娘一脸惊喜和渴望,然而,信却只有短短的几句。对此,父亲的一个长长地“嗯”字,让人仿佛看到了他那满脸的诧异;“倒满一杯酒,咕咚喝下”这一动作,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来信内容的失望。

然而,当菊执笔回信时,父亲却很快甩开失望,要在回信中告诉儿子“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充分表现了父爱的无私和真实。

回信时写什么,父亲、母亲七嘴八舌,不停地相互补充着,用大量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了父母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担心和思念。

可是,当家人热烈地讨论完回信内容,又费了三大张草稿纸写完之后,父亲却“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扒拉、放下、哽着”这几个词,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满。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表达含蓄,耐人寻味。比如,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薄薄的一张纸”,暗示了哥哥对家人的亲情淡薄;而在结尾,父亲的动作和话语更是耐人寻味:硬邦邦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信收到,钱就寄。”读着这短短六个字,我们仿佛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生气和失望的样子。

上大学时,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傅雷家书》,读的时候,心里好生羡慕。看看人家的父亲,写的信多有水平啊,再看看自己老爸写的信,真是俗不可耐,不是问吃了什么,就是问喝了什么;不是叮嘱天冷了要加衣服,就是唠叨要和同学处好关系……可是,多年过后,当自己再翻看那些发黄的信件时,竟然会泪眼朦胧,原来,家书才是所有文章中最纯粹的、最真实的,它是那么饱含深情、生动感人。

在现代化通信手段快捷方便的时代,让我们学学《父亲不写信》中的那位懂事的儿子吧,经常给父母写写信,让亲情不打折扣,也让我们在茫然无措时有种归属感;在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时,让自己的心智成熟起来。

父亲不写信范文 篇四

父亲的情书一直被母亲珍藏着,信封上写着惠姨的名字,内容是写给母亲的。

父亲年轻时当兵,复员后与曾是小学同学的惠姨谈起了恋爱。在他们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还不太被人接受,惠姨家条件特别好,奶奶不相信她会真的下嫁给父亲。所以,惠姨第一次跟父亲回家就被奶奶赶出了家门。无论父亲怎么恳求,奶奶就是不松口,又在短时间内安排了父亲与母亲的相亲,并以死相逼。至孝的父亲终于投降了,但私下里却和母亲达成协议,必须允许他与惠姨通信。母亲是个善良寡言的女人,而且从相亲那天开始就真正喜欢上了父亲,所以,对于父亲的无理要求,母亲委屈地答应了。

惠姨在父亲婚后一个人去东北,然后音信全无。父亲几次跑到惠姨娘家要联系方式都被冷拒门外。半年多后,父亲才平息下来,开始和母亲过日子,只是人沉默了许多,而且坚持给惠姨写信,写好了用信封装上,贴上邮票,然后锁在一个小箱子里。

对于这一切,母亲好像都没有在意。

年复一年,平静而烦琐的日子里,母亲的善良与包容渐渐取代了惠姨在父亲心中的位置。两人之间也渐渐有了很多的默契,父亲对母亲也一天天地关怀多起来,偶尔还会下厨为母亲做些饭菜。或者到集市上给母亲买些衣物,每一次,母亲都会眉笑眼开得说不出什么。

父亲依然写信,然后锁进箱子里。母亲越来越不在意,毕竟父亲有时还在想着她,母亲很知足。

婚后第五年,母亲生我,难产。父亲守在产床前。母亲很艰难地拉着父亲的手:“我走了,你去找惠吧,听说她还一个人。”

父亲第一次大声怒喝母亲:“瞎说什么?我要你好好地给我养活我的孩子,而且我还有信没给你写完!”

“信?”母亲惊诧,父亲从来没给母亲写过一个宇。

“箱子里的信,写给你的,你还没看过呢……”父亲泣不成声,“等回家我拿给你看。”

母亲终于平安地生下我回了家。父亲开了箱子的锁,拿出信,一封封地读给母亲听,开始是写给惠姨的,然后说到母亲的宽容、勤劳、平和,说到母亲的到来给枯闷的家庭带来的生机,说到父亲的自责、歉意,称呼从惠慢慢变成了母亲的名字――兰,“我感觉我越来越喜欢这个有兰在的家”,这成了后来父亲写得最多的一句话。

父亲不写信 篇五

《解密》《暗算》《风声》……麦家笔下的小说人物,一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天赋,一方面又软弱到不行。那时的麦家已经凭借《暗算》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解密》更是被翻译成33种语言,是全球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华语作品,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虚构作品”。所有人都以为他功成名就,却不知背后有整整3年麦家都在陪伴儿子走过苦痛的青春期。

高中开始,麦家的儿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每天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对于儿子,麦家忍无可忍,无数次想放弃,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

麦家说曾经非常讨厌自己的叛逆期,但是这个经历也让他明白儿子青春期的那种孤独、叛逆和迷茫。

年少时期的麦家也非常叛逆。因为父亲的毒打,导致他对父亲长达几十年的憎恨。他17岁时离家,也是故意想离开,到离父亲更远的地方去,并且从来不给父亲写信。整整十多年,麦家写信的抬头只写母亲,不写父亲。每次回家他都会给母亲买很多东西,从穿的到用的、吃的,只给父亲买一包烟、一袋糖……在35岁之前,麦家一直把父亲当仇人看待。

这种情况直到麦家自己做了父亲才有所改观,那时他才真正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以至于他X得,这是自己应该还的债。他也不想再做那样的父亲,孩子十几年都不愿意跟自己交流,所以,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选择了陪伴。他一直在忍受,用陪伴帮助儿子一起走过那段孤独。

终于,儿子到了高考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孩子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当有一天儿子说自己被一所大学录取了,麦家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儿子出国前,麦家一大早就起来,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麦家希望儿子能够勇敢、友爱,保护好自己并能感悟美的虚实,而后“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如此,人生才能走得更为长远。字里行间流露出最笨拙又最温暖的爱。

这封信和另外的2000美金生活费一起夹进了笔记本里,放进了儿子的行李箱。他没有把这封信直接交给儿子。他觉得可能相隔几万里儿子再来看自己的这封信,也许会更加珍惜。

后来,他等着,算着。等到时机差不多,他觉得儿子应该落地到家,才忐忑地发了一条微信问,有没有找到钱?儿子说有。隔了许久,他又小心翼翼地问,还有看到别的吗?麦家盯着手机,一直没有等到儿子的回话。过了许久,儿子给他发了两个流泪的表情。

儿子的这两个表情却把麦家的眼泪逼下来了,里面有一种满足,还有高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的爱变得那样小心翼翼。每一次交流,每一句对话,都变得笨拙。当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对你小心翼翼的时候,那不是怕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父亲不写信 篇六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有条软的米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把米尺靠在墙上,然后喊我:“过来,让爸爸量量你长多高了。”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父亲的尺子具有多种用途,量身高、量玻璃、量衣服、量木头,等等。

我想父亲的这条尺子就是当年给我量身高的那条尺子吧,这次是要量他小孙女的身高。我就随口说:“你孙女28个月大,93厘米,长得不矮。”可父亲还是把孩子抱过去:“你们量得不准,我量得专业。你们看,哪是93厘米啊,明明是95厘米。”

我想父亲量完孩子的身高,该把尺子放回去了,哪知父亲把我喊过去:“你也来量量。”“还量什么啊,过了三十只会越长越矮”。

可父亲量的不是我的身高。他把米尺围在我的腰上,量了一下说:“怎么啤酒肚都长出来了?可不能再胖了,得加强锻炼。”

父亲送我们离开时,特意嘱咐:“孩子的成长是长高,你的成长是不要长胖……”

父亲的尺子用了一辈子,不仅要用它量子女的身体,还量子女的心!我心里有着无限的愧疚,相比之下,儿子对父亲的爱是那么的少。

百岁老父

的来信

彭庆杰

去年,我收到年近百岁的老父的来信。信上歪歪扭扭仅90来个字,错别字就有20多个。意思还能揣摩出来:无非是问我们全家好,说他想我们,夸我们对他孝顺云云。这是我第一次收到他的亲笔信,感到十分惊讶。父亲是个农民,地道的文盲,除了认识他的名字和1至10的阿拉伯数字,别的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写字了。如今他年已近百,居然能写短信,令人不敢相信,但妹妹说就是父亲写的。

父亲不写信 篇七

我14岁那年,父亲娶了一个乡下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到了吃饭时,“喂”总是低头一粒粒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我与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让他接着吃。

有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来到厨房悄悄舀了一勺子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放下碗筷。后来,我看到“喂”吃到那半碗剩饭时痛苦的表情,觉得真是有趣。

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里的最后几名。我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暗自着急,却毫无办法。就在这时,报社编辑室写信给我,告诉我他们接到了几个学生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一看,都是写给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是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也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那些信封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反应:“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编辑收到的信,一定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所以他的自行车总是爆胎。

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一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一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接过去倒在他碗里,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来就是哥哥吃的。”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我的眼睛却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来源:网络美文 时间:2008-12-21)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家庭对继母带来的男孩极不喜欢?

3.文中划线句中的“数”很传神,写出你的理解。

4.文章结尾继母的哽咽和“我”的流泪分别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二、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来源:网络美文 时间:2008-12-19)

1.“我”为什么要坚持每月用填写汇款单的方式给父亲寄钱?

2.怎样理解父亲取钱时的“庄严”程序?

3.儿子表面上很了解父亲,他真的很了解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一、1.继母带来的男孩用默默的支持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对他敌意的态度。

2.对男孩称“喂”;父亲的冷眼和阴沉的脸色;“我”故意在剩饭里放盐;在男孩面前趾高气扬。

3.写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想去盛饭,又惧怕父亲和“我”反对,只好慢慢地拖延时间。

4.继母从称谓变化感受到了“我”对男孩的接纳,喜极而泣;“我”因以前对男孩的恶劣态度感到愧疚。

二、1.想满足父亲在乡邻面前因为儿子出息了所感受到的光荣和自豪。

2.父亲取钱的前后过程犹如登上舞台给别人表演的过程,半生的穷困窘迫,终于换来了如今的扬眉吐气,儿子的出息给他带来了无上荣光,这正是他含辛茹苦所盼望的,对此当然要“浓墨重彩”对待了。

3.不了解。儿子认为在汇款单附言栏里写问候的话不是父子间表达情感的习惯,可结果写了祝福语言的汇款单却被父亲当成了永久珍藏。儿子认为父亲不是细心的人,可结果父亲心细得让儿子吃惊。

父亲不写信 篇八

记得

我能找到的资料,也就这么一点。

她叫韩秀,父亲是美国人,驻华使馆的武官,负责滇缅边境抗日物资的运输,在中国认识她母亲,她在纽约出生。

一岁半的时候,她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母亲托人从船上带回给中国的外婆,那是1948年,她再没见过父亲。

船行数月,小婴儿见到外婆时只会一个单词:“ocean”。

外婆修补旧书养她,一个青布卷囊,里面是各式磨得晶亮的刀剪,厚薄不一的青绿竹片。中国书店用麻袋把战乱中收集的残卷送来,外婆就用线绳订成书册。

她也就借这些书开蒙。

上小学时她们搬到干面胡同,离老舍家近,她常去,老舍喜欢把写的东西读给人听,她听到好笑,会笑个不停,难过的地方会大哭,听到没意思的故事就没反应。

老舍说:“这孩子听了会哭会笑的故事,我才写下来。”

她长着外国人的脸,头发卷卷,个子比女生们要高一截,从来都被单独摆着,坐最后一排,没同桌。

8岁那年,学校组织去天安门,人很多,到处是“打倒美帝”的口号和标语,“不知怎么”,她就站在了一个圆圈里。这个圆圈是用纸做的美国国旗和艾森豪威尔的漫画像堆起来的。

有人点起了火,“火很热,有点烤得慌……许多的灰,灰很轻,落在我的头上、衬衫上。”

过了很久,人都走了,老师同学也走了,她还站在那儿。

这时候有个北京市民,骑着自行车,圈外停住了,问她,“你知道你家在哪儿么?”

“干面胡同20号。”

他把车支住,把她放在后座上,说:“车座子底下有两根儿棍,抓好喽,千万别掉下来,你要是掉下来,我可就没辙啦。”

从这件事之后,她说外婆更加注意她的饮食,“你有好长好远好辛苦的路要走,一定要吃好。”

她每天跑5000米,不管风雨。

她功课一向是好的,一直保送到北大附中,考完落榜,数学老师不死心,跑去招委问,卷子根本没人看,还打着封条,“此生不宜录取”。

学校书记为她争取,“你就写一个与你美帝父亲划清界限。”

她不言语。

“写吧,北大清华的门都在那儿开着呢。”

“我要是不写呢?”

“明天就去山西插队落户。”

她说,“天不早了,我还得回家收拾行李呢。”起身走了。

数学老师急了,在走道里拉住她:你父亲远在天边,他不知道你写什么,但你要不写,你这一辈子都别想造船了。

她一直喜爱造船,数学老师给她报的是清华造船系。

“我不能对不起自己。”她说。

她写,“老师没有再说什么,表情却是哀伤的。”

她去了晋南。在曲沃林城,她打麦种地,教农村女子打格子认字,她们教她做鞋,在帮子上绣花。

“我写信请外婆把鞋底放在信纸背面画下来,她是半大脚,缠过又放的,这样的脚不好买鞋,后来做鞋的好店也没有了,鞋样子都烧光了”。

她在林城三年,直到1966年,老乡说,“你快走吧,越远越好。”

她能知道的最远的地方是新疆。

去新疆前她回了一趟北京,外婆已经被赶出来,住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一张桌子,一个床,中间放一个蜂窝煤炉,她从包袱里拿出一双新布鞋,双手捧到老人面前。老人哭了:“正是念书的岁数,却学着做鞋了。”

她笑着给外婆看起茧的手,壮实的胳膊,“不怕。”

我能看到的资料也就到此为止了,最后只有一句,她说踏上西去的车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过完了天堂一样的岁月。

最近从齐邦媛看到韩秀,她们承受了那么多,不叫喊,不呼痛,也不仇恨。

只是记得。

但是记得。

娃娃

走到公园门口,我已经渴坏了,买了瓶冰橙水。

一进公园,简直要昏过去了,几天没来,都是人,到处是摆摊设铺的点儿,大声叫卖,草地全踩秃了。

走到湖边,有二胡的声音,是《走进新时代》,我扫了一眼,是个盲人带个小孩子,坐在路沿上,面前放着只有两张毛票的空盒子。唉,现在连乞讨的也有了。

实在没地儿,在路的另一边有树遮头的石头上坐下了。

没一会儿,听见有人很急地走过,咚一声,一个空塑料瓶子扔在地上的声音。

我下意识回头一看,是路过的人把刚喝完的饮料瓶子顺手扔在盲人乞讨的纸盒子里,脚不沾地,头也没转一下就走过去了。

那个盲人自顾自拉着。

我正要回过头继续看书,那个小孩子伸手把瓶子捡了起来,他手太小,只能用两只手搂在胸前。

我以为他想丢出盒子去,或是拿着玩,要不就攒到什么布袋里去。

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

我也站起来了,想看看他到底干什么。

这个娃娃大概两三岁,短头发,穿个脏得看不出模样的灰绿背带裤,分不清是男是女,就搂着那个瓶子,摇摇摆摆往南走,走了大概二十多米,在大人们的腿中间,一会儿能看见,一会儿看不见。

然后,他站在一个垃圾桶前面,打量了一下,把这个空瓶子扔进去了。

我看着他走回来的样子,向他笑, 问:“你多大了?”

他显着对生人挺警惕的样儿,没回答。

他坐回到地上,盲人自顾自拉着,我蹲下,把买的水打开,递给这娃娃。

他用两只手搂在胸前。

我也不知道跟他说什么,下意识去掏裤兜。

“一百。”小孩子说,河南口音,是个男孩。

我笨拙地说,“你知道阿姨为什么给你钱吗?阿姨刚才看见你扔瓶子到垃圾筒啦,你真棒。”

他肯定是听不懂。我就冲他顶了个大姆指,他笑了。

然后我说,跟阿姨说白白。

他摇摇小手。

点击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