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老李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7篇小学作文短文,仅供参考。
小学作文短文 篇一明天是圣诞节,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圣诞节期间,各种各样的圣诞树和亲爱的圣诞老人会被放在购物中心的大门前,我也可以从圣诞老人那里收到精彩的礼物。哈哈,其实是爸爸妈妈送的礼物。
今天,我做完语文和数学作业后,妈妈拿着一个蓝带盒子对我说:“宝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盒子里有我妈妈送的圣诞礼物。快打开!”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看到“哇!原来是个迷人的芭比公主,谢谢妈妈。”我高兴地说。
这个芭比公主是芭比公主学校的xxx。她善良美丽。她有一头长长的金发,一顶镶有三颗闪亮宝石的粉红色皇冠。她穿着一件又长又漂亮的`粉红色连衣裙,腰间系着一个大蝴蝶结。她的裙子上有许多闪亮的曲线,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闪烁的小星星。
这个公主和我以前的芭比娃娃不一样。她最神奇的地方是背后有个小旋钮。轻轻转动旋钮,芭比的裙子会慢慢变短,直到旋钮转不动为止。如果你按下旋钮上方的心形按钮,短一点的裙子会立刻变成能遮住脚的长裙。
这个芭比公主太搞笑了,谢谢妈妈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学作文短文 篇二之前,我从未见过海。“海”这个字眼在我心中是美丽的,是虚幻的,同时也是我梦寐以求想要见到的。在这个州庆,在三娘湾,我如愿以偿了。
车刚到三娘湾景区,便闻一阵海浪拍打沙滩的“哗哗“之声自远处飘来,那声音有节奏地响着,犹如大海在奏鸣,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我们来到海边,观赏“沉睡“中的大海。一轮明月轻倚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她把银色的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第二天早晨,天还未亮,我们已经徒步来到沙滩上,看日出,观海潮。话说三娘湾的海潮可是钱塘江的“姊妹潮”,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无缘目睹其壮观。起初,海面风平浪静,海水也清澈见底。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晨辉,海面开始起风,远处出现了一些细小波浪。接着,太阳的一角露出了海面,海浪也随之变大,海水不再清澈,变得浑浊。后来,太阳亮出了半边脸,海浪翻腾着、咆哮着,一个劲地拍打着、淘洗着沙滩,那声音如同几十架低音提琴在奏鸣,海水没过了我脚背,我不得不往后退了几步。最后,太阳跃出了海面,海浪不再翻腾,不再咆哮,海面恢复了原来的风平浪静,只是潮水涨了起来。
中午,当我再次经过那片沙滩时,潮水已经退去,我卷起裤角,站在海水里,伏身用手指蘸了几滴海水,放到嘴里尝了尝,我立刻走起了眉头——又咸又苦,还有些说不出的味道。
下午,我们乘船来到深海,来到大海的怀抱中——四面都是海洋,不论往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望无际到海洋。
晚上,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酒店,准备开始第三天的新旅程……
经典小文章范文 篇三如此结构,层层深入,恰与“授之以鱼一授之以渔一悟其渔识”的育人三境界暗合。这正是该书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高校文学相关专业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所受用之处。
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今之眼光看来,存在明显疏漏。首先,“鱼”是目的,“渔”是工具,二者不能割裂。其次,“鱼”和“渔”都有着丰富的种类,不能奢望掌握了一种工具就能捕获所有的鱼,如何针对要捕之“鱼”选择合适的“渔”才是关键。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以实现小说艺术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融合为基本理念,采取因“鱼”而异的策略,将“渔”落到实处,同时实现了“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
对于文学爱好者、评论者、研究者,“鱼”和“渔”分别对应其关注的对象和方法。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在经典小说作品文本分析的实践中,合理诠释了文本与方法、个案与理论的完美结合。首先,逐层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使得原本复杂的文学理论变得层次鲜明,也使理论中原本易混淆的概念变得明晰。比如,第三章的“虚构话语世界的文学语言”一节,分别选取《穷人的专利权》和《菜园》为个案,区分说明“语气”和“语感”两个语言要素的文学韵味异同。其次,分析具体的作品文本,使得原本抽象的分析方法变得具体可感,也使经典小说作品的意义潜质得到立体呈现。比如,第八章的“故事嵌套”一节,选取了“有两个故事和两套叙事话语”的《我的叔叔于勒》、“有三个故事和三套叙事话语”的《象棋的故事》和“一个大故事嵌套六个并列的小故事,以两套话语讲述”的《周秦行记》进行分析,向读者演示了分析方法的具体操作。而且,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还同时出现在第八章后两节“场面与小说艺术”和“心理与小说艺术”中,多面彰显该文本在“功能层”上的价值。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鱼”和“渔”分别对应其教学的两个侧重点:知识和意义。知识需要记忆,意义需要创造。二者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提出了以知识介绍为前提,以文学经典为依托,引导学生体悟意义世界,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任务。具体到经典小说的教学,路径如下:首先,有关小说家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等背景知识,以及小说艺术的基本要素、基本类型、发展历史等基本知识,属于现象界规律,属于涵义世界,应予以详细介绍。其次,是否需要意义,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根本所在,而叙事是小说的第一要义,是人类处理经验的方式之一,体现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教师以文学研究者身份关注小说作品,解读小说作品艺术价值的形成,便自然提升到对叙事理念的探讨,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意义之形成。最后,意义绝非白行生成,而是读者借助于作品的创造,经典小说作品是一个凝聚意义的宝库,教师立足于经典,在掌握艺术规律的同时,启发学生南理解到阐释再到创造意义。
“悟其渔识”是“鱼”和“渔”融合的最高境界,即,在收获“鱼”和“渔”的基础上,有所参悟,形成创新。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悟其渔识”意味着将小说艺术本体论和方法论融会贯通,同时洞察小说艺术背后的深层理念,以挖掘新的理论增长点。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悟其渔识”意味着在熟知叙事理念和小说艺术价值之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悟出自己的意义世界。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提取出“故事”概念,作为小说艺术的核心要义,以引导读者达到“悟其渔识”的境界。
经典小文章范文 篇四一、高中语文课堂经典阅读的范围
阅读能帮助学生进步,好的经典性的文章能给学生的创作提供素材和技巧指导,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典性的文章经过了历史的考量、文学的考核和时光的洗礼,充满着广泛的语文营养,如果学生能有效的阅读势必会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般来说,经典性的文章首先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原创增添了它的新颖性和创新性,独特性阐述了经典的特质与个性,具备这样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经典;其次,经典性的文章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超越性,经典文章不是偏激的文章,也不能蕴含唯我独尊的观点,一定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章,这样才能让不同的读者接受;经典性的文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经典文章往往承载着当时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史学价值,同时经典文章必然内含丰富的文学价值。经典文章也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动态化的特征。
经典文章的题材多种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古诗词、小说等等。在中学阶段,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经典对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经典文章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如果高中生能广泛有效的开展经典文章的阅读肯定会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就文学素养而言一定会大大提升。经典文章的文学价值只有广泛的阅读和反思才有有所感悟,它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可以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了解经典文章文字背后的寓意,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承载的内容也是极为广泛的,包括生字词的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交际能力的提高、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等等。经典文章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检验和润色的,可谓一字千金。经典文章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文学价值和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拓展学习途径,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经典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和词汇量的掌握,也能增加写作素材。经典文章的阅读包括课内经典专著的节选,也包括课外经典文章的阅读,所以学生学习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高中生经过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技能的积累,他们在语文阅读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完成课后练习、做好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阅读反思,对于生字词、语法知识、文学表达手法等有所掌握,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特点。所以广泛的经典文章阅读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文相关学习技巧和技能的提升。
(三)激发阅读积极性,提高创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素材积累和文章再创造的过程,经典文章的阅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创作水平。经典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上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词汇的运用上很有讲究。为此,开展广泛的经典阅读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做到触类旁通。无论是课内的经典语文阅读还是课外的经典文章阅读都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扩大高中生的阅读量是扩充他们写作素材,造就写作灵感的重要手段。针对性的阅读,经典文章是最好的选择,这些文章耐人品味,写作手法新颖,对学生灵感在线,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准都功不可没。
小学作文短文 篇五今天,我兴高采烈地到院子里去玩,刚下楼就看到一幅奇怪的景像:小树上面是嫩绿色的,下面是深绿的。我飞快地跑过去,想弄个明白。
我专心地看了起来。树上嫩绿的小芽儿都不约而同地冒了出来,有的已成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小叶子,像生机勃勃的少年;有的还很小,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却像肚中的胎儿,迟迟不肯出来,大概是留恋妈妈的肚子吧。
这么多小树,挨挨挤挤;这么多芽儿,密密麻麻。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家,大笔一挥,挥出了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图画,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棵小树,穿着嫩绿的衣裳,站在阳光里。我站得笔直笔直的。阳光抚摸着我;风儿和我玩耍;细雨滋润着我;露珠让我更加美丽;五彩缤纷的花儿衬托着我……
“勤勤,在干吗呢?”妈妈的一句话惊醒了我。
原来我不是一棵小树,而是一个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的小女孩。
小学作文短文 篇六童年,多么让我留恋!可它却用层层烟雾,将我遮住。童年,多么让人回味!可它却像一片羽毛,越飘越远。偶然间,我采了一串童谣,衔在口中。啊,那正是我的童年,它像一串糖葫芦,又酸又甜。
在我家附近,有一个宽阔的草地,经常有人在那儿放风筝。不知从何时起,我也迷恋上了这项既古老又世代永存的活动。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绿意盎然的小山坡上,举着一顶风筝,牵着一根细线,甩开步子就奔驰在生机勃勃的自然中,有时一不小心,一个踉跄——倒了,别着急,在小伙伴天真的笑声中爬起来。尽管吃了一嘴泥,却又乐呵呵地继续奔跑。风筝在奔跑中也徐徐升上了天空。然后,坐下来,静静地望着蓝天下翩翩起舞的风筝,优雅的像一个无忧无虑的绅士。
不久,体力恢复了,就开始放线,努力让风筝升得更高一些。最后,在线的尽头绑上一粒石子,让风筝自由地翱翔。“呜啦!呜啦!”在大伙儿的欢呼中,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很快就要从视线中消失了。
日子从身边悄悄溜走,不经意间我们都长大了。闭上眼睛,回首往事,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匆匆浮现在我眼前,又似乎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以至于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竟找不到半点儿痕迹。
或许是我过去跑得太快了吧!奔跑,不知不觉在风中蹿大。如今是真的跑累了……不只是遗憾,不只是伤感;我心不甘,总想抓住些什么。
用记忆来开掘,用字呈现整个季节变换的图景:用心补足记忆模糊之处,用心去感受每个季节的鼻息,用心想象将要来的季节。
“童年”,真是让我回味无穷啊!
经典小文章范文 篇七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传统文化宣传和推广阵地,面对这场版本删节之争,图书馆在引导孩子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时该做何选择?为此笔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应选择的版本及指导儿童诵读经典的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074-02
收稿日期:2012-02-08
作者简介:李颖(1973-),邯郸市图书馆馆员。1 儿童应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原著
1.1 阅读原著有利于孩子们诵读
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经典,尤其童蒙读物,句子短小精干,富有韵律,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儿童活泼欢快的天性,便于孩子们的记诵。如《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儿童启蒙读物,句子充满音韵美,孩子们无论是诵读还是吟唱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删节后的经典版本,文章的整体节奏、音韵会遭到破坏,不如诵读原著那么顺畅富有情趣,对儿童的诵读兴趣和效果容易带来不利影响。
1.2 删减经典容易误导读者
一本好书,其中的字、句、段、节、章被作者巧妙结合成有机整体,每一个细微的改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书的整体结构甚至作者思想的表达。尤其像《论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读物,文字精练至极,对其中一些句子甚至一个字的删减,都容易使人产生歧义,错会作者的意图。在这场经典版本删节的争议中,一些网民指出不少经典被断章取义,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一名大连网友说:以德报怨,本意并不是让你去做“受气包”,原句是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才幡然醒悟。类似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经典删节造成的影响对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对于孩子呢?为使孩子以后能够正确了解作者真实意图和思想,减少断章取义之现象,我们还是应手下留情,还经典于真实面目,让孩子从小诵读原著。
1.3 诵读原著能够学习并了解历史
传统文化经典是对过去人们的思想、生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如:“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终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这短短几句话,再现了古人诚敬、孝养父母的态度和对君主忠心耿耿却又谨小慎微的样子。虽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主专制与我们现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相悖,但这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述,我们从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人孝养父母、侍奉君主的态度和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比还可以体会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我们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历史知识,是专家学者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查阅、整理、考证后重新编译而成的,同样的内容放到教科书中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学生们学习并称之为历史,而孩子们直接从原著中看到却被一些教育者当做洪水猛兽一删为快,这到底是经典出了问题还是教育者出了问题?假如我们现在把所有体现“孟母三迁”的句子从书中删去,恐怕后人再也无法知晓孟母教子的故事了。所以笔者提倡孩子诵读经典要读原著,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孩子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让孩子学习,对于当今社会不适用的内容让孩子当做历史来了解当做知识来学又未尝不可,没必要大动干戈把经典肢解得面目全非。
2 掌握儿童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原理和方法
2.1 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以诵读为主
首先,从生理角度讲,人的理解力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增强,而14岁以后人的记忆力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渐呈减弱趋势。0~13岁是人一生记忆力最强的时期,称作记忆“黄金期”,而这一时期的理解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根据这一特点,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一般提倡诵读,不要求必须理解经典内容。南宋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读书六法之‘熟读精思’》中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因此,孩子们通过一遍遍的反复听读、诵读,自然达到背诵经典的效果。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理解力增强,阅历日渐丰富,再去品味经典之内涵便会很容易了。因此在人类记忆力最强的儿童时期多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不但能增强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又能使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2.2 老师在指导孩子诵读经典时要掌握好三个原则
首先是快乐诵读原则。即引领孩子诵读经典时,要使孩子带着轻松
自然、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诵读经典的效用。其次是整读原则。即文章能整段读不要分句读,能整章读不要分段读,且读时要按书内容的次序,切忌跳章跳节。据试验,文章整读要比分读收效更好。再次是诵读时间原则。即经典诵读活动需要每天坚持,时间要相对固定,逐渐使孩子养成每日诵读的习惯。对于学龄孩子,由于学业较为繁重,为保证孩子能够每日读经且又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习功课,读经时间应采用离散式读经的原则,即把每天总的读经时间根据情况分成两、三次,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2.3 以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孩子诵读经典
为提升孩子的诵读兴趣和保持良好的诵读状态,辅导老师在引导孩子诵读经典时要不拘形式,广开思路,大胆尝试。如:孩子在诵读经典时可分组诵读、领读、可和着音乐边诵读边变化队形、姿势等等。天津和平区二十中附小的学生每天早上一进学校,就在音乐中朗诵《三字经》,使孩子在读经的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致。还可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比赛、讲座等活动来提高孩子们对经典的认识,增强他们经典诵读的积极性。我馆曾与丛台区十三所小学校联手开办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比赛,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诵读经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又如广州少儿图书馆举办的“儿童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讲座使许多家长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纷纷督促并能够和孩子一起投入到诵读传统经典中去。总之,儿童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形式、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只要辅导老师用心去琢磨、去摸索,孩子们会以欢快的心情愉悦的心态投入到传统文化经典的诵读之中。 2.4 适当讲解,活学活用
有些教育者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带有轻视女性、轻视劳动、宣扬“三纲”等严重的封建思想,孩子们看了怕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说,“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正确的引导”。笔者很赞同周老师的说法,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看起来似乎“不合乎适宜”。而小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他们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对经典中的一些字句会直接产生自己稚嫩的理解和判断,为避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辅导老师应对及时就容易引起异议的内容加以适当讲解和引导,比如:《弟子规》中“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告诉我们在古代,为表达孩子对父母思念之情和对父母养育之恩永记不忘的情怀,孩子在父母去世后,要到父母坟前守孝三年,且三年之内素衣素食。而我们现代的孩子要学习古人对父母的敬仰之情,并非要照搬古人的做法。又如“过犹待,百步余”。现在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繁文缛节,是对儿童天真活泼精神的扼杀”。按字面讲,这两句话是说长辈经过时,晚辈要等长辈走过约一百步后,晚辈才能离开。老师在指导孩子诵读时,应及时告诉孩子这是古代的礼节,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我们现代人也要尊重长辈,但见了长辈只要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就行了,并不需照搬古人礼节,等长辈走过百步之遥后才能离开。老师通过及时的引导和适当的讲解,能够使孩子们对经典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活学活用,从而使孩子在规范行为方面能取其长避其短。
3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后人的不断继承和发扬,儿童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从小培养儿童阅读好书的习惯是图书馆的职责,引导孩子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是图书馆馆员应尽的义务,虽然在引领孩子们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争议和困难,只要我们以正确的诵读理念作指导,运用善巧的导读方法,持久的把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华夏文明会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热议:删减《三字经》等经典是否因噎废食(图)[en/ol].(2011-01-04 )[2011- 06-04]._2.htm.
[2] 复旦教授钱文忠否认曾说学三字经吃亏 反对删减[en/ol].(2011-01-06)[2011-06-08].
[3] 孙文阁,梁莉.《弟子规》[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4]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