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一米范文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12篇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一刘珏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游太学,以书遗中书舍人邹浩曰:“公始为博士论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谏省斥宫掖之非,远迁岭表,岂逆计祸福,邀后日报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窃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浩得书愧谢之。宣和四年,擢监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为尚书主客员外郎。
建炎元年,复召为中书舍人,至泅州,上书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万一猖獗而南,六飞【注】岂能无警,乞早赐行幸。西兵骁勇,宜留以为卫。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时李纲已议营南阳,珏未嘉也。既至,极言南阳兵弱财单,乘舆无所取给,乞驻跸金陵以待敌。汪伯彦、黄潜善皆主幸东南,帝遂如扬州。潜善兄潜厚除户部尚书,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张悫谕旨,珏论如初。诏潜厚提举醴泉观。
迁吏部侍郎,同修国史,言:“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卒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虚大入,帝亟如临安,以珏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宣州。俄复为吏部侍郎。
隆祐大后奉神主如江西,诏珏为端明殿学士、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县,卫兵皆溃,珏奉太后退保虔州。监察御史张延寿论珏罪,珏亦上书自劾,逾岭俟命,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延寿论不已,责授秘书少监,贬衡州。绍兴元年,许自便。明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于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
【注】六飞:古代指皇帝的车驾六马,疾行如飞;文中指皇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B. 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C.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D. 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博士,古代多指博古通今、能言善辩的人,也常用作学官名。
B. 户部,古代“六部静之一,掌管户籍、财经、刑罚、军令等事宜。
C.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 跸,初指为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后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珏敢于直谏。初游太学,写信向中书舍人邹浩直言进谏,力陈当今诸多弊病,希望邹浩能够有所作为,得到认可。后来刘珏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B. 刘珏深谋远虑。担任中书舍人之职时,看到金兵对皇帝所处之地尚有威胁,力主迁徙。后来皇帝接受汪伯彦、黄潜善提的前往东南的建议,停驻扬州。
C. 刘珏对战事有远见。任吏部侍郎时,认为在兵力安排与城池防御方面问题突出,战斗力不强,一旦金兵入侵,后果不堪设想。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D. 刘珏勇于承担责任。在随同隆祐太后到江西时,遭到金兵追击,卫兵溃散,情势危急,刘珏护太后到虔州。后刘珏主动上书请求处罚,为此事担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为用,并令东下。(5分)
(2) 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5分)
参考答案:
4.A(原文标点:今庶政岂尽修明,百官岂尽忠实,从臣继去,岂尽非才,言官屡逐,岂尽有罪!)
5.B(“刑罚、军令”不属于户部管理)
6.C(“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有误,文中无此表述)
7.(1)西京的船只,恐怕会被金兵没收用来使用,命令他们一同向东行驶。
(得分点:藉、用、东各1分,句意2分)
(2)军队缺额很大,(假如)突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用什么来应对它?
(得分点:阙、不虞、待、何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崇宁五年考中进士。刚到大学学习时,写信给中书舍人邹浩说:“你开始任博士时论说取士的得失,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在谏省指斥宫掖的错误,远调岭表,难道能预测福祸,求得日后的回报吗,本是想踏看古人的足迹。难道现在政务全部清明,难道百官全部忠实,从臣相继离开,难道全都无才,言官屡次放逐,难道全都有罪!信任超过从前却拱手默无所言,天下之士私下有疑虑,希望有所表现来安抚众望。”邹浩得信后感到惭愧并向他致歉。宣和四年,提拔为监察御史,因进谏获罪为舒州知州,留任尚书主客员外郎。
建炎元年,重新召入为中书舍人,到了泗州,上书说:“金兵还有驻军河北的,万一猖獗向南进兵,皇帝怎能不受威胁,请求及早前来。西兵勇猛,应当留下作为卫兵。西京的船只,恐怕会被金兵没收用来使用,命令他们一同向东行驶。”当时李纲已经建议营建南阳,刘珏不知道。到了以后,极力进言南阳兵弱财乏,没有什么可以供给皇帝,请求暂驻金陵抗敌。汪伯彦、黄潜善都主张皇帝到东南去,皇帝于是到了扬州。黄潜善的哥哥黄潜厚担任户部尚书,刘珏进谏兄弟不能同在一个部门为官,皇帝派张悫宣告旨意,刘珏一再坚持。皇帝下诏黄潜厚掌管醴泉观。
刘珏升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上奏说:“淮甸防备敌人,军粮是当务之急,现在以投降士兵为现役的士兵,以买粮本钱为现粮,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维扬城池还未修缮,军旅缺额很大,(假如)突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用什么来应对它?”不久金人果然乘虚大举进兵,皇帝立即到临安,以刘珏为龙图阁大学士、宣州知州。随即重任吏部侍郎。
隆祐太后奉神主到江西,皇帝下诏刘珏为端明殿学士、暂时代理三省枢密院副职跟从出行。金兵进攻吉州,分兵追赶太后,船到了太和县,卫兵全部逃散,刘珏保护太后退保度州。监察御史张延寿上奏论说刘珏的罪责,刘珏也上书弹劾自己,逾岭待命,撤销职名,掌管江州太平观。张延寿议论不止,责罚授刘珏秘书少监,贬到衡州。绍兴元年,允许他自便。第二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在梧州去世,年五十五。给他的两个儿子授官。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士。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二郭琇面劾权臣
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瑞卿名琇。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明喜问曰:“御史⑦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
(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
①山左:指山东。
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
③胪(1ú)举:列举。
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
⑤踵门:亲自上门。
⑥投刺:递上名片。
⑦御史:指郭琇,时任左都御史。
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
[文言知识]
“移时”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柄_______②恣_______③邸_______
④以_______⑤易_______⑥肃_______
⑦见_______⑧探_______⑨旨_______
2.翻译:
①朝野多侧目:
②旋复袖草疏:
③故频频作引袖状:
参考答案:
1.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
2.①朝廷内外多敢怒不敢言;②一会儿又在袖子里藏了草拟的奏章;③故意一再装出拉袖子的样子。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三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17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小题2:有人说文中的狼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3分)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①,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②。若扁鹊者,镵血脉③,投毒药④,副⑤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注】①神:内在精神。②闾:村子。③镵血脉:指扎针、开到一类的手术④投毒药:用猛药。⑤副:分析。
小题1:有同学联系上下文认为画线句中的“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你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吗?为什么?(2分)
小题2:扁鹊为什么认为自己看病的本事最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有道理(1分)。从下文扁鹊的回答中“长兄”、“中兄”可以推断他的意思就是“兄弟”(1分)。(2分)
小题2:因为扁鹊只能用针刺手术,用猛药来治病,而长兄却能看病人的精神,还没等病人病症表现出来就能治好病,二哥则能在病人病情刚刚表现出来的时候就能诊断病治好他们,所以并确认为自己的医术最差。(意思对即可得分。用原文回答也可得分。3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四少年岳飞(10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 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 、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注释】:①贳:出租,出借。 ②弥:满。 ③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④沈厚:性格深沉而敦厚。沈,通沉。⑤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⑥义之:认为他很重义气。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能节食以济饥者少 ( ) (2) 因以为名( )
(3) 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 (4) 学射于周同,尽其术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
23.阅读下面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片断,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少年岳飞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下面有关语句的。(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参考答案:
21.⑴救济 ⑵名字 ⑶认为奇异 ⑷本领(4分)
22.(岳飞)从小就很有志气,沉默寡言,性格深沉而敦厚,家境贫穷却很爱学习,尤其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3分)
23.示例:岳飞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而且勤于学习,苦练本领,真正在践行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五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1)选拔;(2)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1)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D
4.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答案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六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军校,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全节之贵,累赠太师。全节少从军旅,同光末,为捉生指挥使。赵在礼之据魏州也,为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唐明宗即位,授检校司空,历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竭忠建策兴复功臣,移刺郢州。长兴初,就加检校司徒,在郡有政声,俄授河西节度使。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时刘延朗为枢密副使,邀其厚贿,全节无以赂之,谓全节曰:“绛州阙人,请事行计。”全节不乐,告其同辈,由是众口喧然,以为不当,皇子重美为河南尹,闻而奏焉。清泰帝召全节谓曰:“沧州乏帅,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横海军两使留后。高祖即位,加检校太保,正授旌节。
天福五年,授检校太傅,移镇安州。时李金全据州叛,引淮军为援,因命全节将兵讨平之,以功加检校太尉。安重荣之叛也,授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与重荣战于宋城,大败之。镇州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丁母忧,寻起复焉。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开运元年秋,授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寻加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之战,甚有力焉。全节始拜邺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襕【注】诣县庭谒拜,县令沈构逡巡避之,不敢当礼。全节曰:“父母之乡,自合致敬,勿让之也。”州里荣之。二年,授顺国军节度使,未赴镇卒,年五十五。赠中书令。
(选自《旧五代史·列传五》)
【注】襕(lán):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蜀军攻其城 会:恰逢
B. 朝廷嘉其功 嘉:嘉赏
C. 邀其厚贿 邀:邀请
D. 勿让之也 让:推辞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B.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C.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 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D.时明宗命高祖伐蜀师/次岐山/全节赴任及之/具军容/谒于辕门/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还焉/移沂州刺史/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马全节因为父亲的缘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师的称号,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 马全节在金州危难之时,拼死抗争保住了金州,但刘延朗趁皇上准备奖赏马全节的时候,准备狠狠地敲他的竹杠。
C. 马全节因先后平定了李金全、安重荣的叛乱而多次受封,在国家困难时期,他兢兢业业,不侵占国家的财产。
D. 马全节不摆架子,曾回到家乡拜见家乡长官,家乡人把这当作荣耀,但可惜的是马全节在五十五时就去世了。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5分)
(2)属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国家有所征发,全节朝受命而夕行,治生余财,必充贡奉(6分)。
试题答案:
4、 C【解析】邀:索取。
5.B 【解析】考生可先通读语句,疏通其大致文意,然后再断句。通读时,力求综合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顾及前后文,把握片段的主要“信息”。所给语段的意思是: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6、 A 【解析】说“后在河西节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属于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全节赴任及之”;另外,高祖只是上奏将他召回,是明宗任命他做沂州刺史。
7、 (1)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三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们感到畏惧而情绪沮丧。(得分点:会、托、逸,倒装句式,句意通顺,各1分。)
(2)全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得分点:属、征发、治生、贡奉,句意通顺,各1分。)
【解析】文言文翻译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所给文言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翻译时首先要注意各句的采分点,力求翻译准确到位。
【参考译文】
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父亲文操,曾任本府军校,官做到检校尚书左仆射。因为全节显贵,多次赠官到太师。全节年少时就参军,同光末年,为捉生指挥使 。赵在礼占据魏州时,他任邺都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明宗登上皇位,授予他检校司空,历任博、单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调任郢州刺使。长兴初年,加官检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绩声望,很快授予河西节度使。当时明宗命令高祖讨伐蜀国,军队到达岐山,全节赴任时赶上了高祖,身穿军服到辕门拜见,高祖因为地远阻隔,就上奏将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清泰初年,全节担任金州防御使。正碰上蜀军攻打该城,州兵仅有一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借口出城去,带领二百人顺流而逃,敌贼又多,人情更加畏惧沮丧。全节就拿出所有家财赏给士兵,又出奇兵阻击敌人,拼死奋战。敌贼退走,朝廷嘉赏他的功劳,下诏让他到京城,准备予以奖励。当时刘延朗任枢密副使,向他索取很大一笔贿赂,全节拿不出财物,他就告诉全节说:“绛州缺人,请你准备前去。”全节不高兴,将其事告诉了同辈,因此众人大声喧闹,认为不合理,皇子重美任河南尹,听到此事后奏了上去。清泰帝召见全节对他说:“沧州缺乏主帅,打算命你管辖此地。”第二天,授予横海军两使留后。
高祖登上皇位,加官检校太保,正式授任全节为节度使。天福五年,授予检校太傅,调任镇守安州。当时李金全占据州城作乱,招引淮军为增援,高祖于是任命全节率军讨伐平定了他,因功加官检校太尉。安重荣叛乱,授予全节镇州行营副招讨兼排阵使,和重荣在宗城交战,大败重荣。平定镇州后,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充义武军节度、易定祁等州观察处置、北平军等使。八年秋,遭逢母亲的丧事去职,很快又起复任职。正值契丹侵犯时,又加上旱灾蝗害,国家的所有征调钱粮,全节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将钱粮发出,经营所得的富余钱物,必定用来上交朝廷。开运元年秋,授予全节邺都留守、检校太师、兼侍中、广晋尹、幽州道行营马步军都虞候,不久加官天雄军北面行营副招讨使,阳城战役中,他出了大力。全节刚刚拜任邺都时,因为元城是他的故乡所在县,就穿着白衫到县庭拜见,县令沈遘退避不前,不敢接受他的拜见礼。全节说:“父母之乡,自然该当表示敬意,不必推辞啊。”故乡人为此感到骄傲。二年,授予顺国军节度使,尚未到任就去世了,年龄五十五岁。追赠为中书令。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七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客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线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崇祯三年,永平四城失守。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庄烈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会四城复,乃命良玉归。七年二月,贼陷夔州,围太平,良玉至乃走。十三年,罗汝才犯夔州。良玉邀之马家寨,斩首六百,追败之,夺汝才大旗,擒其渠副。贼势渐衰。
当是时,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二军。绵州知州陆逊之罢官归,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良玉为置酒,语逊之曰:“邵公不知兵。吾一妇人,受国恩,谊应死,独恨与邵公同死耳。”逊之问故,良玉曰: “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张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瞅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巳而捷春移营大昌,监军万元吉亦进屯巫山,与相应援。
其年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张令急扼之,挫其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良玉乃叹息归。
张献忠尽陷楚地,将复入蜀。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抚陈士奇,请益兵守十三隘,士奇不能用。复上之巡按刘之勃,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渍。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思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奉终。
赞曰: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斗,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彼账钺临戎,缩朒观望者,视此能无愧乎!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正随 裹:携带
B.独恨与邵公同死耳 恨:遗憾
C.良玉图全蜀形势 图:谋划
D.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 多:称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单骑见捷春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B.良玉为置酒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之勃许之,而无兵可发 以先国之急而后私仇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良玉“饶胆智”的一组是( )
①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 ②良玉邀之马家寨,暂首六百,追败之
③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 ④良玉图全蜀形势,上之巡扶陈士奇
⑤悉召所部约曰:“有从贼者,族无赦!”⑥所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良玉曾和丈夫并肩作战,立下战功。丈夫死后,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位。因勤王有功,她受到崇祯皇帝的召见和嘉奖。
B.巡抚邵捷春不懂用兵,丧失地利。秦良玉向陆逊之恳切进言,分析利弊,陆深为赞同。不久邵捷春改变了军队的布置。
C.面对张献忠的攻势,秦良玉多次向上司进献破敌之策,均被拒绝。张献忠攻陷四川,秦良玉号召部下把守四境,决不投降。
D.秦良玉作为一个女子,尚且能够辗转战斗,为国效力,那些手握军权却临阵观望的人,同她相比实在应该羞愧。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捷春使按营垒,见良玉军整,心异之。
(2)捷春见嗣昌与已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
(3)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
参考答案:
1.C 图,名词作动词,绘图。
2.A 两个“乃”均为副词,就。B为,前者介词,替、给;后者介词,被。C以,前者介词,在;后者连词,表修饰关系。D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
3.D ①⑥与“胆智”无关,⑤主要彰显了大义、“严峻”。
4.C “均被拒绝”误,巡按刘之勃“许之”,但无法实施。
5、(1)邵捷春让他巡察各军营,陆逊之看到秦良玉军队严整,心中赞叹。(关键点:使 (之)、按、异等,译句要通顺)(2)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她的计策没有采纳。(关键点:左、见、谢等,译句要通顺)(3)我凭着一个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国家恩典二十多年,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怎敢拿余生事奉逆贼呢!关键点:以、孱、其、事等,译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
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带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时,夜袭明军。秦良玉夫妇首先打败贼军的偷袭,并且追击到贼军老巢,连续攻破七座寨子,将贼军打得大败。他们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贼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后来,马千乘被辖区内的民众诬告,病死在云阳监狱中,秦良玉继任了丈夫的职务。
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擅长骑马射箭,并且通晓诗文,风度沉静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却十分严格,每当行军发令,全军肃静严整。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的敌军都十分忌惮。
崇祯三年,永平等四座城池失守。秦良玉奉诏率军救援皇上,拿出家财作为军饷。崇祯皇帝为他颁发褒奖的诏书,在紫禁城平台召见她,赏赐她彩币羊酒,并写了四首诗来表彰她的功绩。当时恰逢四城收复,皇上就让秦良玉回川。崇祯七年二月,贼兵攻破夔州,包围了太平,秦良玉军队一到,贼兵就撤围了。崇祯十三年,罗汝才进犯夔州。秦良玉将罗汝才邀到马家寨,杀掉罗军六百人,追击打败了罗军,夺下罗汝才军中大旗,活捉了他的副首领。至此贼军的势力逐渐衰微。
在这时,督师杨嗣昌把贼军都赶进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率令二万弱军驻守重庆,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两支军队。当时绵州知州陆逊之被罢官在家,邵捷春让他巡察各军营,他看到秦良玉军队严整,心中赞叹。良玉为陆逊之设宴,对他说:“邵公不懂用兵。我一向受国家恩典,按道义应该为国而死,只是遗憾要跟邵公一起死了。”陆逊之询问缘故,秦良玉说:“邵公把我军调至近旁,距离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却派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贼军占据山顶,俯视我军营。如果贼军铁骑自上而下进击,张令必败。张令失败就会波及到我,我再败了,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况且杨督师是在嫁祸四川,不论笨人还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这时候抢占山高险要之处,让贼军不敢靠近我们,却被动地设置防务,这是自取失败的策略啊。”陆逊之非常赞同。不久,邵捷春将驻地转移到大昌,监军万元吉也进驻巫山,两地互相声援。
这一年十月,张献忠接连打败官军,秦良玉会同张令紧急迎击,挫败了张军的锐气。不幸张令被贼军杀死,秦良玉赶赴救助没有成功,辗转战斗又被打败,所率三万人几乎覆灭。秦良玉于是单枪匹马去见邵捷春,请求说:“局势危急了,把我的士兵全征调起来,可以得到二万人。我自己出一半的军饷,另一半请官府提供,这样的话还能够对付贼军。”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秦良玉的计策没有采纳。秦良玉只能叹息而回。
张献忠完全占有了楚地,将要再进四川。秦良玉绘制了全四川的地理形势图,呈给巡抚陈士奇,请求增兵把守十三座关隘,陈士奇没有采纳。她又把地图呈给巡按刘之勃,刘之勃赞同她,但没有军队可以调拨。崇祯十七年春天,张献忠长途进军攻打夔州。秦良玉赶往救援,寡不敌众,军队溃败。等到整个四川都被攻占,秦良玉慷慨激昂地对大家说:“我凭着一个弱女子的身份,承受国家恩典二十多年,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怎敢在晚年事奉逆贼呢!”她把部下全都召集起来,规定说:“有谁敢降顺贼人,满门抄斩,绝不宽恕!”于是分派士兵把守四边。贼军招抚所有的土司,唯独没有敢到石砫去的。后来张献忠死去,秦良玉最后寿终正寝。
赞评说:秦良玉只是一个乡村女人,却能够率领士兵,自带军粮,辗转战斗,她纾解国难、奔赴道义的精神值得赞扬。那些手握军权的将军大人们,却临阵观望,畏缩不前,跟秦良玉相比,能不感到羞愧吗!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八文言文,完成4~7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4.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后来泛指官吏。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古代人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如文中的戊申就指至正十五年十月。
5.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5分)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5分)
参考答案:
(一)(19分)
4.D.(“戊申就是至正十五年十月”错误。原文是“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根据上下文推断,这里的“戊申”应是用来纪日的。)
5.A.(原文是“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6.A.(“官员们都让着他”错误,原文“无敢让之”的意思是“无人敢责备他”。)
7.(1)余阙说:“右丞只管放心地出征,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第”“致”“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然后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
(5分。译出大意给2分;“相率”“捐”“死此”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余阙,字廷心,先世居河西武威。余阙年少就丧父,以收授门徒来赡养母亲,与吴澄弟子张恒交游,文学造诣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执政严明,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都忌惮他。不久奉诏回京,授翰林文字。因不阿谀权贵而弃官归家。不久因为朝廷修辽、金、宋三史,余阙奉诏再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又出京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适逢莫徭蛮造反,朝廷右丞沙班应当率军去镇压,但他坚持不肯去,无人敢责备他。余阙说:“右丞应当前去,你受天子之命为重臣,不想着出兵讨贼,是想图安逸吗?”沙班说:“郎中的话固然是对的,但粮草不足怎么办?”余阙说:“右丞只管出征,这粮草的事是不难达成的。”他下令催促粮饷,三日后全都齐备,沙班出师。至正十二年,朝廷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理淮西,起任余阙为副使、辅助签批都元帅府事宜,分兵驻守安庆。当时南北音信隔绝,兵力粮草都很缺乏,余阙到任仅十日反元义军就来进攻,余阙领兵回击,敌人被击退。他召集官吏和诸将商议屯田与战守之计,(决定)环绕辖境周围修建堡寨,选精兵对外御敌,在堡寨之内耕种粮食。第二年,大闹春荒,人相食,余阙将其俸禄用来买米施粥,赈济灾民,得以存活的灾民很多。有数万失业的百姓,都得到安置。十五年夏天,天降大雨,江水上涨,屯田稻谷有一半被淹,城下江水涌入,有什么东西吼声像雷鸣一般,余阙用少牢祭祀,洪水就退去。秋粮(得以)丰收,得粮三万斛。不久,余阙升任都元帅,驻守安庆。十月,叛军逼至安庆城下。十一月八日,叛贼攻打安庆东西二门,西门形势尤其危急,阙迎敌而上,提戈抗敌,身先士卒。士卒们哭喊着想阻止他,但他更加用力地挥动长戈,斩首了无数敌人。但是余阙身受十几处创伤。中午时分,城池被攻陷,城中着起了大火,余阙知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便引刀自杀,倒落在一处清水池塘之中。余阙的妻子耶卜氏、儿子德生、女儿福童皆投井而死。城中的百姓相继登上城楼,自己撤掉了登楼的梯子,并说:“宁愿全部死在这里,也誓不投降敌人。”烧死的人以千计。余阙治军号令严明,与下属同甘共苦,但军士稍有违反军令的,就会马上处斩示众。当他出战之时,箭矢垒石纷纷落下如同下雨一般,军士们用盾牌为他挡遮,余阙回绝说:“你们也有命,为什么要挡遮保护我呢?”平时稍有空闲,就注解《周易》,率领各位学生到郡学(郡国的最高学府)集中讲授,令军士站在门外听讲,也使他们明白尊君亲上的义理,确有古代良将的遗风。余阙死的时候五十六岁。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九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19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选自《史记 货殖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D.小人富,以适其力。 适:到,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5分)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5分)
答:
参考答案:
1.D ( 适:适合,引申为用在适当的地方)
2.C (其均为代词,那。 A连词,表修饰/表因果 B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词,到。D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
3.B (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实现安居乐业。)
4.(1)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使、渐、虽、化、户说以眇论状语后置各1分)
(2)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衣食匮乏。(此四者、原、饶、鲜、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篇十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1】能从二者的论证角度不同来谈,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十一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注释】
①见:拜访。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 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 (2)问涂焉( )
(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 ) (4)黄帝再拜稽首(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2分)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2分)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2分)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3分)
参考答案:
1.(1)拜见(2)同途。(3)罢了 (4)叩头
2.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吗?
3.短文记叙了一个牧童回答皇帝如何治理天下的故事。
4.牧童认为治理天下如同放牧,除掉害群之马即可。
5.这个成语比喻是危害大众集体的人。
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只要是危害人民、危害国家利益的坏人即可。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篇十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晓雾将歇( ) ②能与其奇者( )
③念无与为乐者( ) ④但少闲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2分)
小题4:写一句有关“月”的古诗文: , 。(2分)
小题5: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意思?“闲人”真“闲”吗?(3分)参考答案:
小题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考虑,想到 (4)只是
小题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小题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分)
小题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分)
小题5: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不闲,只是一种自我安慰。(3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歇、与”是古今异义字,在句中是“消散”“欣赏“的意思,要在学习中特别记忆。“念、但”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一般没有难度,应译为“想到”“只是”。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夕日欲颓”“空明”等。“颓”根据语境,应译为“落山”,“空明”应译为“清明澄澈”。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审题点,这样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最前面,理解文章可知全文都在写景,因此开头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即是总领句。
点评:句子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总领全文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小题4:试题分析:“古诗文”中写“月”的很多,如古诗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文言文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另外还要由此及彼能产生联想进行归类,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小题5:试题分析:我们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可知,“闲人”包含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