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读】
导语: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这是你的战争阅读答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
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答案:
1、答: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④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⑤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⑤节埋设伏笔;与第⑥节萧子蔚老师对征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这道题,换一种说法,就是第3节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结构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只有先明确了内容,才能明确结构上的关系。
2、答:孟弗之先生将叠得方整的手帕递给志愿应征的大学生擦脸上的雪水,而后又将成为湿布的手帕顶在头上,这些细节都表明孟先生对应征学生的欣赏、爱护、支持、赞扬,并且由衷地高兴。
解析:人物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细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心声,而又与老师的态度不谋而合,这当然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当然表现在人物的动作中。
3、答:学生形象:本在应征之列却为了个人的创作计划不去应征的蒋姓学生与不在应征之列但放弃开拓新学科主动志愿应征的澹台玮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一个胆小,一个勇敢;一个忧己,一个忧国,二人形象跃然纸上。
对话情境:孟弗之对蒋姓学生不去应征持反对态度,蒋姓学生却反唇相讥,师生关系很不融洽;萧子蔚对澹台玮放弃学业感到惋惜,而对他志愿应征又持支持态度,师生相互尊重,师生关系很和谐。对比也很鲜明。
解析:这个题目很有点搞怪,问得很模糊,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还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和对话情境?什么叫对话情境?一定有不少考生不知所云,这应归于命题者的责任!本人在此的作答,是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角度来分析如何运用对比的,再兼涉一点人物形象。但是从这一答案想来,回答如何运用对比的,有什么意义呢?文章的对比不是很分明吗?而且此题又与第11题相重复!命题者为什么不有话好好问?糊涂的问题,会贻误考生一生!
4、答:雪: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情节,以情节为依托,寻求景物与情节的相似性,从相似性上去寻找景物的寓意,如此,便容易得多。这道题,追求答全即可,尽量不留后悔!